第613章 逆流而上(1/2)

第613章 逆流而上

“这需要沙阿的批准,你给沙阿看了吗?”

财政大臣点头,“已经递交上去了,沙阿也是表达了赞同。”

既然沙阿都同意了,那他这个首相也没有阻拦的意思。有时候做出一个改变是相当难的,特别是沙阿,全伊朗的地方和国民都要让他一个人支撑。他们这些政府人员不得好好协助。

七月,伊朗议会批准了修改后的《银行法》,允许政府发放银行拍照,但需要经过金融局的考察和监管才行。同时银行每年要交金融交易税,还需要将本金的四分之一交到中央银行。

尽管条件苛刻,但私人银行的牌照仍发放了18张。最大的一家银行是伊朗萨迪银行,其股东都是王族成员,资本达到2500万里亚尔。

伊朗也成为了率先走出经济危机的国家,没有欧洲那样排成长龙的失业者,各个经济指标也在良好范围。而和远东谈判的贸易条约已经批准,商品犹如汹涌的海水涌入东方。

大不里士的地毯、克尔曼的羊毛、设拉子的玫瑰精油,以及最重要的,由兵工厂生产的标准化步枪,被精心包装后运往远东。伊朗出乎意料地成为了亚洲军火市场的新玩家,以其“比欧洲货便宜,比本地造可靠”的定位,在东南亚各土邦和军阀中找到了市场。

而远东的生丝、茶叶,日本的瓷器,暹罗的稻米,以更低廉的关税进入伊朗市场,满足了新兴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也压低了底层的生活成本。

而借着这场建设时机,伊朗启动了东方的一系列交通和城市建设。马什哈德等城市样貌焕然一新,开辟了笔直的西式林荫大道、地下排水系统和煤气路灯。阿富汗的矿产也开始开采,并通过铁路运送到伊朗。

欧洲的那些经济学家对于伊朗仍在发展的工业感到好奇,按照他们的想法,这样的后发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要么像德国那样通过关税保护和国家扶持,要么像比利时那样完全依赖外国资本和技术。然而伊朗的实践却呈现出一种令人费解的“异端模式”。这个国家既没有建立高关税壁垒,也没有招商引资,其工业产值却在全球萧条中逆势增长。

而伊朗在年底就已经给出了答案,曾经师从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学生,德黑兰大学教授米尔扎·礼萨·设拉子发表了《自主的繁荣》一书,系统性的讲述伊朗的经济政策和发展。

这本书的核心论点是:后发国家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并非在“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之间二选一,而在于执行一种精妙的“保护性融合”战略。即在全球经济体系中保持开放以获取养分,同时通过非关税手段构筑“免疫系统”,保护并培育本国工业的独立性与竞争力。

他以伊朗自身的政策为例,在危机中,私人资本不敢投资。国家便通过首批订单、利润担保等方式,承担前期风险,让私营企业敢于扩张。一旦市场被打开,国家便逐步退出,让位于私人资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