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89:北影厂天骄(1/2)

第90章 89:北影厂天骄

一九九六年九月三十日,上午九点整。

北影厂颇具历史厚重感的大会议室里,气氛庄重而热烈。

椭圆形的长条会议桌旁,坐满了来自全国三十家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或分管副厂长,以及北影厂的核心班子成员。

烟雾缭绕,茶香氤氲,各地口音的低声交谈汇成一片嗡嗡的背景音。

韩三坪坐在主位,面色沉稳,目光如炬,扫视全场,不怒自威。

王盛坐在他左手边稍次的位置,面前摊开着厚厚的笔记本以及几页提纲,神情专注而冷静。

“各位老兄,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韩三坪洪亮的声音压过了现场的嘈杂,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他开门见山,没有过多寒暄:“感谢大家百忙之中,从全国各地赶到我们北影厂,共商大事。今天把大家请来,就一个主题——咱们这些老伙计、这些国有电影厂,下一步该怎么走,怎么才能活下去,活得好,甚至等到电影市场春天再次到来的那一天!”

他语气沉重,直指要害,瞬间引起了在场所有厂长的共鸣。

在座的都是电影系统的老人,亲身经历了计划经济的辉煌与市场经济冲击下的阵痛,厂子效益下滑、设备老化、人才流失、创作低迷,是大家共同面临的困境。

“光靠抱怨等不来转机,守着老本行饿肚子也不是办法。”韩三坪话锋一转,指向身旁的王盛:“幸好,我们北影厂出了个王盛,这小子胆子大,脑子活,带着一帮年轻人,硬是从婚庆录像这个没人看好的行当里,杀出了一条血路,给厂里挣来了喘气的机会,也摸索出了一些市场化的经验。”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王盛身上,比起早餐碰头时的好奇,此刻更多了几分审视和期待。

韩三坪继续道:“但王盛看得很远,他跟我说,婚庆电影这碗饭,吃不长。咱们电影厂的根,还得扎在内容生产上。可现在拍电影风险大、投入高,怎么办?

他的想法是,先用电视剧练兵,用电视剧赚钱,养活队伍,更新设备,积累资本,等待时机!

今天这个会,就是请王盛详细给大家讲讲,咱们这三十一家电影厂怎么抱成团,把这电视剧的路子走通,走宽!”

王盛在韩三坪鼓励的目光中站起身,走到前方预留的一块小白板前。

他面向三十多位堪称中国电影行业“封疆大吏”的前辈,沉稳开口:“各位厂长、领导,我是王盛。

韩厂长过奖了,我不过是赶上了一点运气,做了一些尝试。今天站在这里,是向各位前辈汇报一个不成熟的构想,希望能抛砖引玉,共同为我们电影系统找一条生路。”

他声音清朗,语速不快,却自带一股不容置疑的笃定。

“我的方案核心,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依托各厂与当地各级电视台的天然血脉联系,构建一张覆盖全国的电视剧发行网络。

第二,由北影厂牵头,整合、调度三十一家电影厂最精华的制作资源——包括设备、技术工人、导演、编剧等,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的电视剧生产。”

他在白板上画了两个大圈,一个标着“制作联盟(北影统筹)”,一个标着“发行网络(各厂属地)”,然后用粗线将两者连接起来。

“为什么是电视剧?”王盛自问自答:“因为市场需要!全国上千家电视台,每天需要海量的节目内容填充,尤其是优质的电视剧,是收视率的保证。

而我们电影厂,拥有最专业的人才、最成熟的生产流程和最严格的质量标准!

用拍电影的资源去做电视剧,是降维打击,能轻易制作出远超一般电视剧制作公司水准的精品剧集!”

他顿了顿,观察了一下众人的反应,看到不少人微微颔首,显然认同这个判断。

‘降维打击’这个词虽然没有听过,但结合语境,不难理解。

“但是单打独斗不行。”王盛语气加重:“一家电影厂,或许能偶尔生产出一两部好剧,但无法形成稳定的供给,也无法在发行上获得最大利益。我们必须抱团!形成一个制作共同体和发行共同体!”

接着,王盛开始阐述具体合作模式:“制作端,由北影厂和盛影传媒共同成立的制片中心负责。我们负责项目策划、剧本开发、组建剧组、承担全部制作成本。

各位厂长的厂子,只需要根据项目需要,提供两类支持:一是闲置或可调度的设备租赁,按市场价结算;

二是推荐或派遣优秀的技术工人、导演、演员参与制作,劳务费用由制片中心支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