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104:反响热烈(1/2)

第105章 104:反响热烈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夜渐深。

京城北太平庄一带。

民居里的灯光次第熄灭,唯有零星几扇窗户还透出电视屏幕闪烁的光影。

冯晓刚裹着一件半旧的军大衣,缩在自家客厅的沙发里,面前的烟灰缸已经堆满了烟蒂。

屋里没开主灯,只有电视机的光线明明暗暗地映在他那张本就瘦削、此刻更显阴郁的脸上。

他没有看京城文艺频道正在播出的、由他编剧、赵宝钢执导、郑小龙监制的《万事如意》。

他甚至刻意避开了那个频道。

茶几上摊着几张前几天宣传用的报纸,上面赫然印着“港星万梓莨倾情加盟”、“原班人马再现京味幽默”等字样,此刻这些字眼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有些刺眼。

此时,电视屏幕上,《家和万事兴》正播到高潮部分——“姥爷”赵苯山身份暴露,在豪华的客厅里,用带着哭腔的东北话诉说着对孙子的思念,宋玬玬饰演的女儿扑上去紧紧抱住父亲,范炜饰演的女婿面露惭色,郭大和雷客生在一旁唏嘘不已。

冯晓刚面无表情地看着,嘴角时不时扯动一下,不知是嘲弄还是别的什么情绪。

他不得不承认,这片子的制作水准确实不赖,北影厂的技术底子在那儿摆着,灯光、摄影、录音,都透着股“电影味儿”,比一般电视剧确实精致不少。

赵苯山、郭大这些演员的表演,也极其生活化,尤其是赵苯山,那种底层小人物笨拙而真挚的情感流露,几乎能穿透屏幕,攥住普通老百姓的心。

但他心里更多的是不服,甚至是一种被冒犯的恼怒。

“这都什么玩意儿……”他低声嘟囔了一句,又点起一支烟,猛吸一口:“忒俗!笑料全是靠装傻充愣、身份错位,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东北大碴子味就这么香?”

他脑子里闪过《万事如意》里的台词,那些他精心打磨的、带着王蒴式机锋和调侃的京片子幽默,那种对城市生活细微观察后提炼出的讽刺和无奈。

他觉得自己和郑小龙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更“高级”的喜剧,是能让人会心一笑乃至思考点什么的玩意儿。

可眼前这部《家和万事兴》,摆明了就是奔着让观众咧开嘴傻乐去的,什么深刻不深刻,根本不在乎。

然而,一种冰冷的现实感渐渐压过了他的艺术坚持和圈子优越感。

他败了。

不是败在创意或者是剧本精巧度上,而是败在了一种更根本的东西上——大众的接受度。

在这个电视机刚刚普及到千家万户没几年的时代,绝大多数观众要的不是什么精妙的语言艺术和都市哲理,就是最简单、最直接、最能引发情感共鸣的乐子。

《家和万事兴》这种接地气、靠明星脸熟度、主打亲情牌和直观笑料的“电视电影”,精准地击中了这个最大公约数。

而他冯晓刚和郑小龙坚守的所谓“京味幽默”,在这个庞大体量的观众群体面前,显得如此曲高和寡,甚至……有些不合时宜。

电视里,《家和万事兴》片尾曲响起,是首旋律简单、歌词温馨的歌。

冯晓刚“啪”地一下关掉了电视,屋内顿时陷入一片黑暗和寂静。

只有烟头的红点在黑暗中一明一灭,像他此刻晦暗不明的心情。

他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圈内人都会清楚这场“贺岁之争”的结果。

王盛用一种野蛮的方式,宣告了新势力的崛起,也无情地映照出了他们这个“老京圈”的“日渐式微”。

……

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元旦节当天下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