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199:《当幸福来敲门》(上)(1/2)

第201章 199:《当幸福来敲门》(上)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四日,星期五。

农历腊月十六,节气已过大雪,京城的天空是那种典型的冬日灰蒙,干冷的北风刮在脸上,带着股凛冽的劲儿。

但对于“九地市场”内的众多影院经理和工作人员而言,这天清晨的空气里,除了寒意,更弥漫着一种熟悉的、带着期盼的躁动。

由北影厂、紫禁城影业牵头,联合盛影传媒出品,王盛执导,葛尤主演的贺岁新片《当幸福来敲门》,将在今日,于“九地”范围内的主要影院同步上映。

从京津到苏省七市,一条相对稳固、反应迅速的放映渠道已然成型。

各家合作影院门前,统一的电影海报早早立起:葛尤那标志性的、带着点苦涩却又坚韧的面孔,在风雪背景中显得格外醒目,海报上“王盛继《30天》后,再推力作!”“葛尤倾情演绎,一个父亲的绝地反击!”“这个冬天,让幸福敲响你的门!”等宣传语极具煽动力。

排片方面,更是展现了对这部影片毫无保留的信心。

多数影院,尤其是位于城市核心地段的龙头影院,直接从早场开始,就为《当幸福来敲门》开放了全天候的高密度排片,平均排片率超过了百分之八十,黄金时段更是几乎被完全包揽。

这是一种近乎“清场”式的礼遇,也是市场对“王氏贺岁片”这块金字招牌的信任投票,也隐隐透露出联盟内部希望借此片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冲击更高票房纪录的野心。

……

中午十二点半,京城海定区,大华电影院门口。

马国庆裹紧了身上那件半旧不新的军大衣,跺了跺脚,试图驱散从脚底漫上来的寒气。

他是个东北人,来自那个在影片开场里出现过名字的重工业城市——钢城。

来京城闯荡已经三年多,最初是跟着老乡在建筑工地干活,后来仗着有点力气和眼力见,开始自己倒腾点小买卖,卖过水果,蹬过三轮,如今在一家批发市场帮人看摊卸货,算是勉强在京城扎下了根,但日子依旧过得紧巴巴的。

他识字不多,但对“电影”这东西,尤其是“王盛”这个名字,有着一种朴素的信任。

去年冬天,《30天》上映的时候,他就在工友的撺掇下看过,乐得前仰后合,也记住了那个能让周星星都服服帖帖的年轻导演王盛。

今年夏天王盛做的事,更是让他觉得,必须得支持一下子。

今天上午刚卸完一车货,结了半天工钱,揣在怀里还带着体温。

他便来到了大华电影院门口。

看着售票窗口上方电子屏滚动的“《当幸福来敲门》 12:30开场”的字样,他摸了摸口袋里那几张皱巴巴的票子,犹豫了一下。

“一张,这个,《当幸福来敲门》。”他操着寻思俺也没口音的普通话,指了指电子屏。

“十二点五十的,二楼三号厅,中间位置,十五。”售票员头也不抬。

白天场次的票果然要便宜一些。

马国庆心里一松。

攥着那张小小的电影票,他感觉手心有点汗。

走进电影院大厅。

暖气很足,瞬间驱散了外面的寒意。

大厅里人不少,大多是一些看起来像学生、年轻情侣的人,也有像他一样,穿着朴素,面色带着风霜的中年人。

空气中混杂着爆米的甜腻香气和人们低声交谈的嗡嗡声。

找到二楼三号厅,检票进去。

影厅不算最大,但座椅柔软,环境干净。

他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左右都还没人。

他把军大衣脱下来抱在怀里。

灯光渐渐暗下,银幕亮起,先是其他电影的预告片,然后便是熟悉的公映许可证和北影厂、紫禁城影业、盛影传媒的片头标志。

影厅里彻底安静下来。

……

银幕上,故事开始了。

第一幕:崩塌(1996年底-1997年初)

镜头掠过白雪覆盖的东北平原,落在钢城一座庞大的国有钢铁厂。

高耸的烟囱,轰鸣的车间,穿着深蓝色工装、戴着安全帽的工人们穿梭其间,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钢铁与煤灰的气息。

广播里播放着激昂的进行曲和安全生产通知。

陈建国(葛尤饰)正是这钢铁洪流中的一员。

作为厂里的技术骨干,他戴着眼镜,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在机床前专注地操作着,眼神里透着属于技术工人的自信和笃定。

下班后,他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穿过熟悉的厂区生活区,邻居工友热情地跟他打着招呼:“陈工,下班啦?”“哎,回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