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均田制(2/2)

“但隨著汉亡两晋时间流转,世家大族的地位越发走高,以至於再到后来,凡是高门大户,皆涂红门。”

卢植暗嘆一口气,若是如此的话,这两句诗就写的就太真实了,如此强烈的对比和写实,定能流传千古。

此间大部分人,都是亲眼见过黄幣起义造成的乱世,昔日的一切大都歷歷在目。

诸如参与过討伐的卢植,张飞,那就更是有实际的感受了。

可是他们依旧有疑惑,后世的战乱竟然还是严重至此?

不是都说前车之鑑前车之鑑,后世人看著前世人如此作为会造成乱世,为何还能一犯再犯?你们难道都不吸取教训的吗?

陈信继续开口:“均田制对於恢復民生,提升人口的作用立竿见影,二三十年稳定的时间,立刻就能恢復起元气来。”

“隋末的乱世堪比秦末,唐太宗上位后,费三十多年的时间,就將接手的乱世化为治世,这套政策居功至伟。”

陈信给眾人先说均田制,简单来说,將所有的无主荒地收归国有,並按人口数量发放给民眾。

其中大部分的田是朝廷的,称为口分田,民眾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小部分的田是私人財產,称为永业田。

口分田在持有人死后,需要归还,而永业田不需,可以自行继承和买卖。

陈信將北魏,北齐,隋,和唐初,实施的均田制度和实际分发的田亩类別,都一一告知此间眾人。

政治点数高,同时又是世家豪族出身的陈群,鲁肃,周瑜,顾雍四人,立刻就意识到这条政策的好处,以及背后存在的部分隱患。

好处是肯定土地的权限,减少此类纠纷,提升荒田开垦,恢復生產发展。

每个成年人都能获得田地,只要勤奋耕作,在不遇到天灾的情况下,基本是能保证温饱的,不会发生饿死的情形,还能多少有点收入。

民眾能保证温饱的情况下,有安身之所就会顺其自然的想要成家立业,进而生儿育女,这是人的天性,並为整个国家提升人口。

还有一点是,开垦荒地是很费时费力的事儿,在不是自家田亩的情况下,很少有人愿意去做这样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但肯定田亩的归属以后,那就不一样了,变成自家的田,放著也是放著,於是就会心甘情愿的去开垦。

坏处也很明显,多少会影响到一些世家的利益,民眾都有田了,愿意卖身入世家成为种田黑户的,那毕竟就少了。

还有最关键的问题是,田亩的数量始终是有限的,能继承和交易的永业田,隨著时间的流逝最终还是有不少会流入到世家大族。

而最后到土地不够分的时候,这条政策就会直接宣告瓦解。

眾人心中瞭然,难怪陈信开始就有言在先,这是一条適合从乱世中恢復的,过渡性政策。

说完均田制,老百姓得田地,能產出,有收入,陈信继续说起对应的“租庸调製”。

这是和均田制配套的政策,均田制能成,租庸调製功不可没,均田制进行不下去了,租庸调製也走到歷史尽头。

租为地租,需要缴纳穀物,调为人丁税,缴纳布帛,庸为服役,若是不愿意的话,可以缴纳布帛来达到“纳绢代役”的目的。

这就形成相对完美的闭环,朝廷给民眾分田地,民眾按人口,给朝廷缴纳各类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