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开海四利,闻所未闻(2/2)

“开海”的声音,其实自太祖立国之时,於朝野之中便一直时常有之,如今所写的此四条“海利”,零零散散过往也不是没有人提到过。

但如今此人却能详细列出,並且逻辑上也並未有太大错漏,显然先前也早已是下过一番功夫的,所以在黄瑞阳自己看来,倒算个做事心细之人。

一旁的薛铭闻言,此时也跟看轻点了点头,“確实还不错,但黄阁老不若便再看下去.....”

听到这话,黄瑞阳也有些惊讶,隨即目光就又继续看了起来。

“然则欲弹倭患,仅开海禁乎?开海乃治本之要,虽可解我沿海生民之倒悬,然却未足绝倭人凯之心於海外。

倭国悬居东溟,地狭物匱,其俗尚武,诸侯林立,爭战不休。胜者益强,败者失所,

此等浪人,国內既无容身,海外遂成通逃,其天性剽悍,惯习风涛,以寇掠为生业,非关贸之有无。纵我大开互市,彼国主力有未逮,实难约束此等穷燮凶狡之辈。

观乎唐设市舶於边州,厚待蕃商;宋立权场於边境,以茶帛易契丹之马。彼时海波不扬,北疆粗安,皆因市舶、权场能安远人、通货贿,化干戈为玉帛。然於倭国,其浪人之患,源於內政崩坏、浪人猖獗,非互市恩惠所能尽其无厌之求、消洱其劫掠之性。

故臣以为,开海通商,可绝我民从倭之念,为固本之策;然欲靖倭寇之源,必待其国政修明,此非我朝开市所能独逮。

则今日之策,必日:欲除外寇,先安己民;欲靖海波,先通商贸。开海非弛防,实为固本;通商非纵敌,乃以富国强兵。待我沿海仓实、武备修、民心固,则倭寇失其羽翼,我兵威,虽欲为患,其势亦孤而难久矣!

昔唐太宗有言:“中国既安,远人自服”,诚至论也。伏望陛下沛然下詔,弛禁通海,立市舶以兴百世之利,修战守以成万全之策。则海疆清晏,国泰民安,可计日而待矣!

臣草茅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陨越之至。臣谨对。”

待看完最后一个字后,且不待陷入思索的黄瑞阳作何反应,一旁的薛铭却已是抢先一步开了口,问出了心中先前便一直存在的疑问。

“倭国素来自恃远居东海,不与天朝接壤,故不慕教化,猖狂肆意,自前明之时,便少有来使,国书不过也只在太祖皇帝时才递过一次,之后鑑於倭患愈烈,海禁又起之后,

来往便是更少。

既如此,此子既为我天朝之人,何如又对那倭国內细,知晓如此之多?”

对於倭国之事,便是让鸿臚寺那些官吏来答,恐怕却都不过只言片语,可这回答之人不但连倭国诸侯林立,四分五裂都知道,甚至还道出了东南沿海那些流窜作乱的倭寇是从何而来由此之前薛铭在看过这一篇后,也才会露出了那般惊异表情。

毕竟文中所写的这些东西,也实在是有些让人闻所未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