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怡和置地的选择(2/2)

他迅速调整策略,拋出更直接的筹码:“那么,现金呢?怡和置地愿意以高於市场价20%的溢价,全额现金收购维港投资持有的全部或部分中华煤气股份。价格,我们好商量。”

这几乎是怡和能开出的最具诚意的条件,也是戴思伟此行的重要底牌之一。

陈耀豪的目光落在戴思伟脸上。那目光平静如水,却让戴思伟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

他轻轻摇了摇头,动作幅度不大,却重若千钧说道:“戴思伟先生,维港投资对中华煤气的信心,並非建立在短期的溢价之上。我们看重的,是公司长远的核心价值和稳定的管理团队。现金,

买不走这份信心。”

毫不犹豫的再次拒绝,堵死了第二条路。

连续两次被毫不留情地拒绝,戴思伟感到一股燥热从脖颈升起,

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头的挫败感,提出了最后一个,也是他明知希望渺茫却不得不提的方案,这几乎算是放下身段的请求:

“陈生,既然维港对中华煤气志在必得,怡和置地愿意退一步。我们不要求股权交换或出售,

只希望在即將召开的中华煤气股东大会上,

维港投资能对怡和置地提出的某些.有利於公司未来发展的议案,给予支持性的投票。怡和置地並非要顛覆,而是寻求优化与合作。”

陈耀豪闻言,嘴角那抹若有若无的笑意似乎加深了一些,眼神中闪过一丝洞悉一切的瞭然,甚至带著一丝淡淡的嘲弄。

他缓缓靠回椅背,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了几下,发出几不可闻的轻响。这沉默的几秒钟,对戴思伟而言却无比漫长。

“戴思伟先生。”陈耀豪终於开口,声音依旧平稳,却带著一种居高临下的意味,说道:“维港投资已经明確表態支持现任董事会及利生的管理层。

我们的立场,不会改变,更不会投票支持任何可能带来不確定性的外部提案。”

这等於彻底否决了戴思伟的最后一丝幻想。

戴思伟的脸色有些发白,精心准备的方案悉数落空,巨大的挫败感和对怡和未来处境的忧虑几乎將他淹没。

他放在桌下的手微微握紧,指节泛白。

就在戴思伟感到进退维谷、顏面尽失之际,陈耀豪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淡,却仿佛给了对方一个台阶,或者说,亮出了他此行早已预设好的真正目標:

“不过?”陈耀豪的目光再次变得深邃,说道:“维港投资对中华煤气的长期价值確实充满信心。既然怡和置地对中华煤气的未来似乎有所疑虑———”

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看著戴思伟的眼睛,继续说道:“维港投资可以接手怡和置地目前持有的那部分中华煤气股份。据我所知,大约是10.2%?这个比例,维港有兴趣。”

轰!

戴思伟只觉得脑中一声闷响!

原来如此!

陈耀豪今天赴约的根本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接受什么条件,而是衝著怡和手中那10.2%的股权来的!

维港投资的目標,从来就不是止步於18%,而是通过吃掉怡和这块大肉,一举奠定绝对性的优势!

一股寒意瞬间从戴思伟的脊椎升起。他明白了,自己从一开始就被对方牵著鼻子走。

陈耀豪拒绝所有提议,就是要逼他主动交出筹码!这哪里是谈判,分明是最后通!

戴思伟的喉结艰难地滚动了一下,声音有些乾涩:“陈生这”

他想拒绝,想爭取更好的条件,但脑海中瞬间闪过鲍富达暴怒的脸,以及市场上对怡和置地彻底出局的唱衰。

继续持有这10.2%,不仅无法实现收购目標,反而会被深度套牢,成为烫手山芋,並持续承受与维港、利铭泽两大股东阵营对立的巨大压力。

而卖给维港,虽然屈辱,却至少能回笼巨额资金,避免更大损失,也算是体面退场的一个藉口(儘管是自欺欺人)。

巨大的心理挣扎在戴思伟脸上闪过。最终,现实的残酷压倒了无谓的骄傲。

他艰难地挤出一句话,声音带著疲惫和深深的无力感:“陈生这个提议,我需要回去与董事会商议。”

陈耀豪微微一笑,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个结果。

他端起茶杯,做了个请便的手势,姿態从容优雅,说道:“当然,戴思伟先生请便。维港的报价,会体现诚意。”

他没有给出具体价格,但“诚意”二字,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本身就意味著定价权在他手中。

戴思伟几乎是有些仓促地起身告辞。看著他强自镇定却难掩失落的背影消失在餐厅门口,陈耀豪才慢条斯理地拿起餐巾擦了擦嘴角,眼神锐利如鹰。

25%。这个数字在他心中清晰浮现。

一旦成功接收怡和置地手中的10.2%,维港投资在中华煤气的持股比例將一举跃升至25%!

这意味著维港投资將拥有对中华煤气近乎决定性的影响力,彻底粉碎任何外部势力的题,包括怡和置地,甚至为未来可能的更大动作埋下伏笔。

陈耀豪望向窗外,嘴角露出一抹深沉而篤定的笑意。

怡和置地的动作快得令人措手不及。短短数日之內,便闪电般与维港投资达成了股权转让协议,並对外宣称这是双方“友好协商”的结果。

然而,明眼人都心知肚明。这不过是怡和置地眼看爭夺中华煤气控制权彻底无望,权衡利弊后,主动向对手寻求的一个体面退出方案罢了。

一场本可能剑拔弩张的较量,就这样悄然画上了句號。

作为胜利方的陈耀豪,选择了保持沉默。对他而言,此刻的挑畔毫无必要一一他已然稳稳握住了自己最想要的筹码。

怡和置地手中的中华煤气股权,对他而言並非不可替代。

若真对怡和置地的股权感兴趣,他大可直接在四会市场上吸纳,何必以此作为交换条件?

陈耀豪的目光,早已穿透眼前的得失,投向了更深处。

他清楚得很,接下来几年,怡和置地为了全力推进其核心项目,九龙仓的庞大建设计划,必將持续依赖发行新股来筹集巨额资金。

届时,只要他愿意,隨时可以通过公开市场认购,以更灵活、更经济的姿態介入。

更何况,一个关键信息被他牢牢掌握,在未来持续的股权稀释中,怡和置地自身持有的九龙仓股权,仅有区区10%。

这个比例,在显得尤猜脆弱。

“廉辉。”陈耀豪对著前来匯报工作的助手吩咐道:“接下来,怡和置地的一举一动,你要给我盯紧了。有任箏重大动向,第一时间匯报。”

“陈生,是指他们所有的动作吗?”廉辉谨慎地確认著指令的边界。

“伟必事无巨细都匯报。”陈耀豪微微摇头,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点,说道:“重点盯两块:

一是他们在海外的投杏布局,任箏大手笔的调动都要留意;

二是九龙仓的一切动作,尤其是工程建设进度、杏金投入情况。怡和置地猜了填九龙仓这个『无底洞”,已经数次打新股集杏。

我判断,他们后续的资金压力只会更大,再次打新股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廉辉立刻捕捉到了老板的意图,带著確认的语气问道:“陈生的意思是,我们——要对九龙仓进行投杏布局?”

“唔,差用多是这个方向吧。”陈耀豪话到嘴边,终究只留了半句,將更深的战略图谋暂时敛藏。

商场如棋,有些落子,时机未到便伟宜言明。

“明白了,陈生请放心,我会特別关注这两条线,及时向您匯报。”廉辉心领神会,郑重应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