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山东孔夫子141(2/2)

因为歷史原因,未来不论是尼德兰王国,还是荷属东印度群岛,鲁伊特只能跟萨克森人做一锤子买卖,

所以他没空等这些坦克叠代到后期更优秀的型號,他一开始就对这些由小黄和元首特批,特供给他的坦克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500m距离上仍有50mm以上穿深,装备apcr弹药时能干穿70mm倾斜装甲的50mml/60坦克炮是必不可少的,

考虑到未来坦克装甲越来越厚,侍从机甲可能也会走上叠甲道路,鲁伊特必须在这次一锤子买卖中便考虑周全。

至於坦克看似不重要,但却非常重要的悬掛系统,鲁伊特没有要求更换后期型常见的扭杆悬掛,而是要求採用极初期型的5对大负重轮克里斯蒂悬掛系统。

可靠,皮实,易於维护对於这种一锤子买卖比什么都重要,至於减震和舒適性?

苦一苦装甲兵吧,能在印尼那片地方拿这玩意打隔壁昇阳人的豆丁坦克,还要什么自行车?

至於机动性和速度上相比后期型號悬掛系统的劣势,爪哇岛就那么狭长的屁大点地方,远距离运输有火车,至於近距离和战时机动...

还是苦一苦装甲兵吧。

为了在印尼那片烂地上把坦克开起来,更宽的东线履带提早在鲁伊特的要求下面世。

至於严谨的萨克森工程师表示因为履带过长而安装不了鲁伊特强烈要求的车体裙板的问题,鲁伊特倒是没跟萨克森工程师纠结太久。

相信未来有著各种创造性思维,喜好大刀阔斧进行战场改装的绿皮车组成员们比这些办公室的工程师有更好的天分。

火力,机动问题暂且得到了解决,至於防护问题....

鲁伊特和戴姆勒-奔驰公司的工程师们在山东孔夫子141那著名的方方正正的车体和炮塔问题上拉扯了许久.

虽然有著萨克森高层的背书,但严谨到甚至有些迂腐的萨克森工程师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寸步不让。

鲁伊特抓耳挠腮的才让萨克森工程师接受倾斜装甲理念,並勉强答应了加厚並倾斜设置三號坦克炮盾装甲的提案。

至於车体方面,对方虽然表示倾斜装甲什么都好,但德式坦克变速箱前置的设计势必导致一旦设置倾斜装甲,直接从坦克外维护变速箱就成为了不可能。

再加上若设置倾斜装甲,势必要修改车体结构,这之中浪费的时间和代价显然是让人无法接受的。

在这一点上,鲁伊特和萨克森工程师是有共识的,他可没时间等萨克森人重新修改生產线。

因而最后鲁伊特进行了妥协,不再对三號坦克的车体进行修改,

而是直接要求萨克森工程师为15mm垂直车体装甲前方,预留安装倾斜55度角50mm装甲板的悬掛冗余以及焊点。

这个问题只能靠苦一苦装甲兵,全靠战时改装了事吧。

至於战时焊上倾斜装甲板后便完全丧失了从坦克外维护变速箱的能力的问题...

先结局能不能在战斗中活下来,再说好不好维护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可以靠苦一苦装甲兵就能解决。

鲁伊特与萨克森工程师在这辆三號坦克的改装问题上一系列的拉扯足足持续了十几天。

相比其他大刀阔斧的修改,荷属东印度热带地区必不可少的涉水能力以及发动机在热带的可靠性和维护性,在萨克森工程师眼里甚至都不是问题了。

最终在一番友好交流中,萨克森工程师终於黑著脸答应了鲁伊特的全部要求。

在看到萨克森工程师带著已经有些仇恨的目光重重的点头后,鲁伊特终於满意的露出了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