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双线杀局(1/2)

长安,紫宸殿。

空气凝滯如胶,早朝中官开始高声朗读两份来自同一个地方的文书。

一份是郭子仪自千里之外、裹挟著高原风雪的军报,字字如刀,力透纸背:“臣子仪,仰赖天威,將士用命,连克乌海、多玛、当雄诸城。”

“吐蕃丧胆,溃不成军,现兵锋已抵逻些城下,蕃酋尺带珠丹,困守孤城,已成瓮中之鱉,破城擒酋,指日可待。请殿下示下,犁庭扫穴,永绝西陲之患?”

另一份则是一封质地特殊、带著异域薰香气息的密信。信纸微黄,边缘绣著繁复的莲纹样。

展开,是清雅却隱含颤抖的簪小楷:“大唐皇太子殿下尊鉴,妾李氏奴奴,泣血顿首。一別长安,廿载飘零於雪域,未尝一日忘宗庙,忘父母之邦。”

“今唐军天威赫赫,兵临城下,逻些危如累卵。妾之夫婿,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自知罪愆深重,然螻蚁尚且贪生。”

“妾斗胆泣血相求,望殿下顾念奴奴身负唐蕃血脉之纽带,更念及两国生灵涂炭,兵连祸结,终非长治久安之道。”

“尺带珠丹愿指天神为誓:即刻归还河西九曲膏腴之地,永为大唐藩篱,岁贡之数,增至三倍,金银、骏马、麝香、酥油,任取所需,绝无吝惜。”

“只求殿下开天地之仁,赐吐蕃一线生机,令其永世臣服,不敢復生贰心,奴奴泣血再拜,万望殿下慎思,慎思!”

金城公主,李奴奴,中宗皇帝养女,远嫁吐蕃和亲二十载的宗室贵女,她的泣血哀求,如同一根无形的丝线牵动著殿內所有重臣的目光。

“殿下!”兵部尚书张守珪率先出列,他前不久刚卸任幽州节度使一职,被李瑛任命为兵部尚书,接替牛仙客,他声音依旧洪亮,带著沙场宿將的杀伐之气,“郭帅兵锋已抵逻些城下,尺带珠丹惶惶如丧家之犬,此乃天赐良机,千载难逢。”

“当一鼓作气,破城擒王,犁庭扫穴,永绝吐蕃此心腹大患!岂能因一妇人泣求,便放虎归山?”

“河西九曲,本就是我大唐故土,何须他『归还』?岁贡?不过是缓兵之计,待其喘息过来,必復为边患!殿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

“张尚书此言差矣。”御史大夫、礼部尚书李适之立刻反驳,他素来持重,更关切宗室体面,“逻些城雄踞雪域之巔,地势奇高,气候苦寒,非我唐军久驻之地。”

“尺带珠丹若效仿当年松赞干布,据险死守,郭帅大军深入敌境,后援艰难,粮秣转运如登天梯,一旦顿挫坚城之下,师老兵疲,进退失据,后果不堪设想,此其一。”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內眾人,语气转为沉重:“其二,金城公主,乃先帝中宗陛下之养女,名分上亦是殿下姑母,其远嫁吐蕃二十载,忍辱负重,维繫唐蕃盟好,於国於民,皆有微功。今尺带珠丹穷途末路,若殿下执意强攻,万一此獠狗急跳墙,迁怒於公主,致使我大唐宗室贵女血染雪域殿下,於心何忍?於宗庙何安?天下人又將如何议论殿下?”

“李尚书此言,未免妇人之仁。”张守珪怒道,“国事岂同儿戏?为一女子安危,便置千秋功业於不顾?公主为国和亲,自有觉悟,若真有不测,亦是殉国大义,岂能因小失大?”

“张尚书,公主非寻常女子,若公主有失,唐蕃即成血海深仇,永无寧日,此非妇人之仁,乃深谋远虑。”李适之寸步不让。

殿內顿时分为两派,爭执不下,主战者慷慨激昂,言必称“永绝后患”;主和者忧心忡忡,力陈“久战必危”、“公主安危”,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內碰撞、迴荡。

李瑛端坐於监国太子位,面沉如水,指尖无意识地在冰冷的紫檀扶手上缓缓划过。

他目光掠过那份郭子仪杀气腾腾的军报,又落在那封金城公主字字泣血的密信上。

逻些高原的寒风,金城公主眼中的绝望,尺带珠丹困兽般的挣扎,郭子仪麾下將士在稀薄空气中艰难跋涉的身影,一幅幅画面在他脑海中交织、碰撞。

张守珪的担忧不无道理,吐蕃,如同草原上的狼,打不死,便会反噬。李适之的顾虑更是切中要害,金城公主,不仅是一条人命,更是大唐在吐蕃腹地最后的政治筹码和道义旗帜。

若她身死,此战无论胜败,大唐在道义上已先输一著,更將彻底激化吐蕃的民族仇恨,遗祸百年。

但,就此接受尺带珠丹那毫无诚意的“求和”?归还九曲?增加岁贡?

不过是割肉饲虎,饮鴆止渴,待其缓过气来,九曲之地转眼可失,岁贡更是形同虚设,尺带珠丹此人,反覆无常,野心勃勃,绝不可信。

一个念头,如同冰层下的暗流,在李瑛心底缓缓成型,既要彻底打垮吐蕃的脊樑,又要保全金城公主这面旗帜,更要为大唐在西陲贏得数十年的安寧,唯有釜底抽薪。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爭论不休的群臣,殿內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