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英雄末路(1/2)

按照礼制,各国使臣本该向大唐皇帝陛下献上贺表。

高力士见状,立刻机敏地高声宣布:“陛下因偶感风寒,龙体微恙,已移驾兴庆殿静养。特旨:千秋节诸事,由皇太子殿下全权代行,诸国使臣,依序献贺!”

使臣们面面相覷,但很快便掩饰住內心的惊疑。

毕竟,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好奇心必须让位於生存智慧。吐蕃国的使臣率先上前,恭敬地献上装饰华丽的贺表,口中朗声诵读著早已准备好的、满是溢美之词的颂文,无一例外地尊称大唐天子为“天可汗”。

这一幕,让李瑛心中稍定。

西征吐蕃的巨大胜利,几乎將其打残,余威足以震慑这些西域和周边邦国,让他们至少在表面上保持恭顺。

贺表一份份呈上,流程平稳进行。

然而,其中一份贺表却引起了李瑛的特別注意。它来自於西突厥別部突施骑的酋长,莫贺达干。

按常理,他这样一个部落酋长,远不够资格直接向天可汗献书,他的顶头上司、与大唐关係不睦的苏禄可汗才是正主。

“莫贺达干?”李瑛接过贺表,並未立刻打开,目光淡淡地扫向台下那个身材魁梧、穿著皮袍、神情带著几分諂媚又几分忐忑的使臣,“苏禄可汗何在?”

莫贺达干连忙抚胸躬身,用带著浓重口音的汉语恭敬回道:“尊贵的太子殿下,卑职受命於莫贺达干,向天可汗陛下和太子殿下表达最诚挚的祝贺和最恭顺的臣服,莫贺达干是大唐最忠实的僕人和屏障。”他言辞恳切,眼神却闪烁不定。

李瑛心中冷笑。他早已通过万事鑫行的情报网络得知,苏禄可汗重病臥床,各部酋长蠢蠢欲动,都想爭夺汗位乃至草原霸主的位置。

这莫贺达干舔著脸跑来,无非是想借大唐的势,压过其他竞爭对手。他甚至可能希望大唐能直接支持他上位。

『很好,』李瑛心想,『有欲望的人,才好控制,本宫最不怕的就是贪心之辈,贪心才有拼劲,才更容易被利用和拿捏。』他没有点破,只是微微頷首,脸上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原来如此。莫贺达干酋长有心了。你的『忠诚』,本宫会铭记於心。大唐对於忠诚的朋友,从不吝嗇赏赐和支持。”

莫贺达干使臣闻言,脸上瞬间涌上狂喜,几乎要当场跪下来磕头,连声道:“多谢太子殿下!突施骑愿永远为大唐殿下牵马坠鐙。”

接下来的流程波澜不惊。百戏表演依旧精彩,只是观眾们的心思早已不在节目上。

待到日落时分,李瑛下令將宴会剩余的丰盛酒食分发给宫门外久久不愿散去的百姓,以示皇恩浩荡,与民同乐。

在一片看似热烈感恩欢呼声中,这场跌宕起伏、暗藏血光的千秋盛典,总算勉强画上了一个句號。

喧囂散尽,宫闕重归寂静,唯有空气中瀰漫的淡淡血腥气和肃杀氛围,提醒著人们白日里发生的一切。

兴庆宫一间被临时充作审讯室的偏殿內,烛火摇曳。

陈玄礼卸去了甲冑,只著一身白色中衣,坐在一张木凳上,手脚並未加镣銬,神色平静,甚至带著一丝解脱后的淡然。

李瑛屏退了左右,独自一人走了进来。

两人对视良久,殿內静得能听到烛火噼啪的轻响。

“说实话,”李瑛率先开口,声音平静,听不出喜怒,“本宫很羡慕父皇。纵有千般不是,他这一生,能得陈將军这般忠肝义胆、至死不渝的臣子,亦是幸事。”

陈玄礼闻言,脸上露出无奈却坦然的笑容:“殿下过誉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分內而已。倒是殿下身边,薛愿、王忠嗣、张守珪皆乃栋樑之才,忠勇之士。假以时日,他们未尝不能成为殿下的肱骨知己,助殿下开创远超今日的盛世。”

李瑛不置可否,缓缓踱步,目光落在跳动的烛火上,悠悠道:“將军临危不乱,大难临头犹能谈笑自若,点评江山,这份气度,非常人所能及。”

“其实,若非今日之变,本宫早有將你外放,委以一方节度使之重任的打算。”

“以將军之才,镇守边陲,拓土安民,必能青史留名,功在千秋。可惜你终究选择了站在本宫的对立面。这一切,也只能烟消云散了。”

陈玄礼沉默片刻,抬起头,眼中带著真正的困惑:“末將斗胆请问殿下,此局,陛下、李令公、忠王乃至末將,自认安排得已是极为周密。”

“安庆绪及其旧部皆是亡命之徒,行动隱秘,禁军调度亦在我掌控之中,时机选在陛下公开废黜殿下之后,名正言顺,殿下究竟是如何提前洞察,並布下如此反击之局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