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外出见闻(2/2)

林振凯见手头的事务暂告一段落,那根时刻紧绷的神经终於得以稍作喘息。一个念头悄然升起:他打算见识一下这80年代真实的风土人情。他与林千军略作商议,向上级报备后,便裹挟著一丝探索的好奇心,驱车前往基地外围的村镇。

吉普车在坑洼的土路上顛簸前行,捲起一股呛人的黄尘。引擎声惊飞了路旁电线桿上停歇的鸟雀,也引来了田间耕作农民抬头张望的目光。当车轮最终碾过一道乾涸的水沟停下时,林振凯推开车门,踏上了这片在记录片影像里才见过的土地。一股混合著泥土、牲畜粪便与灶膛柴烟的气味扑面而来。

眼前的景象仿佛凝固在时光深处。低矮的土坯房散落著依坡而建,那些黄泥夯筑的墙壁,歷经风雨冲刷剥落,显露出內里参差的草筋。斑驳的门窗框多已褪色变形,糊著发黄的旧报纸挡风。屋顶的黑瓦残缺不全,覆著一层薄霜似的灰尘。

窄仄的巷弄里几乎不见人影,唯有几只芦鸡不紧不慢地踱步,偶尔低头啄食著碎石缝隙中不知名的草籽。空气中有种近乎真空的寂静,能清晰地听见远处某家院子里传来的猪哼声。没有电线的纠缠,没有空调外机单调的嗡鸣,更谈不上任何城市的喧囂。只有土墙根下几个揣著手、蹲著喝粥的老人。

林振凯站在车旁,这真实而朴拙的图景,带著一种沉甸甸的生活质地和与基地现代化反差巨大的滯重感,强烈地衝击著他的视线。一股难以言喻的疏离感攥紧了他——仿佛自己与眼前这个时代之间,横亘著一个无形的时代鸿沟。

“我本来就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他苦涩地低语。在这个充满陌生感的时代里,他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疏离。那份初来时的探索热情,已在现实的衝击下渐渐褪去,留下更多的是困惑与迷茫。他略显疲惫地示意林千军驾车返回基地。

在顛簸的归途中,林振凯望向窗外掠过的景象,忍不住向林千军询问道:“我了解过这年代的条件差,可没想到,亲眼所见会是这样。比想像的……要艰难许多。”

旁边的林千军转过头,目光落在林振凯紧锁的眉头和略显迷茫的眼神上。他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斟酌著如何表达,然后才缓缓开口:“眼前这些,是实情,没法迴避。日子確实不容易,很不容易。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和乡村,前些年经歷了不少波折,基础確实薄弱。”他顿了顿,语气中带著一丝坚定,“但乡亲们都在咬牙坚持,国家也在想办法。改变需要时间,也需要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林振凯摇摇头道:“沿海有春风,政策逐渐活泛,看得见摸得著。可我们这三线腹地怎么办?藏在山疙瘩里,人才、资金、市场都缺。单靠政策输血?这不是长久之计!內地靠什么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林千军又说道:“你的到来,本身就是国家派给我们的最大帮助。你的眼光,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路。这本身就是希望。”

然后,两人回到了红岸基地,林振凯进入主基地內擦著有什么可以帮助国家发展的方法。但是没有找到什么办法,他能想到的,首长他们也能想到的。

林振凯又在红警资料库內查到一个內容,在八十年代的航空、能源等重工业领域,对於4万吨级以上重型模锻压机的需求正急剧攀升,相关业务繁忙,利润空间相当可观。这让他心头一动:既然大型模锻件需求旺盛,利润足以支撑更高的运输和运营成本,那我们是否可以在远离沿海、更具战略纵深的三线地区,依託现有的军事工业基础,建设一个至少拥有4万吨级能力的大型模锻中心?

正好红岸基地下有一个正在进行的4万吨的模锻机项目。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101??????.??????】

林振凯將这个想法匯报上去,说是可以在三线的地区建设一个大的模锻中心。

同时,林振凯又招募了一批人才,利用基地的资源发展周边经济。他希望下次离开再回来时,眼前的景象能让他找到一丝熟悉的感动,感受到些许融入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