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输贏又当如何?(2/2)

比如,如明朝银矿常见品位为0.2% ag(每两千斤矿石含银三斤五两六钱),通常回收率在30%-40%,即每两千斤原矿最多可提炼纯银一斤零八钱至一斤五两四钱。

马洪迟疑地看了李明一眼,坦言以自己的技术只能做到三成二,但听闻这位总管工匠能做到三成六。

李明沧桑的面庞上闪过一丝得意,清了清嗓子正要开口,却被身后一道声音打断:“可做到三成八!”

眾人皆惊愕,三成八的回收率,堪称大师级水准。

马千乘循声望去:“谁?”

一名年约二十岁的年轻人起身,神情倔强,略显稚嫩的脸庞上,透著不符年龄的稳重。

马江低声解释,此人名叫李延,年方二十岁,乃李明之子,现任冶炼炉头(总掌熔炼火候的技术核心),冶炼技艺精湛,已有青出於蓝之势。

李延抬眼看向马千乘,眼底闪过一丝轻蔑。

在他看来,这个川东闻名的紈絝少主,不过是出身显赫而已。

马千乘却对这个身怀绝技的年轻人心生欣赏,尤其欣赏他眼中的倔强与不服输,全无一般匠户的卑微怯懦。

明朝在开国时期,將民眾的户籍分为主体户籍及专项役籍。

主体户籍便是大家熟知的农户、军户和匠户,专项役籍则是灶户(製盐)、乐户(礼乐)、陵户(守皇陵)、铺户(驛站)、僧道户、教坊户(官妓)等。

匠户是明朝户籍中的第三大类,是明朝手工业生產的重要力量,他们掌握各种手工技能,为官府和社会提供必要的物品和服务。

然而,儘管匠户掌握一定的技能,但在明朝社会中地位较低。他们连科举都没资格参加,只能世代从事手工业生產。

隨著商品经济的发展,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朝廷实行了“以银代役”政策,使得匠户可以自由从事工商业,人身束缚大为削弱,匠户的生活状况才得以改善。

“才三成八?那另外的六成二去哪了?”

马千乘的提问,如一记重锤,砸得李延身形猛地一震。

这是什么荒唐问题?竟有如此外行之人?

何谓“才三成八”?

须知大明银矿提炼之术,最高回收率不过四成,三成八已是登峰造极之境。

所谓“另外六成二”,自然是工艺损耗,这是工艺局限下难以逾越的天堑。

李延心底愈发鄙视,只觉眼前这个紈絝,与西晋那位问出“何不食肉糜”的蠢材別无二致,遂抿唇冷笑,径直拂袖落座,任凭空气里浮动著难堪的沉默。

见此僵局,李明急忙跨前半步,长揖解围:“回少主,矿石经破碎、淘洗、选矿、熔炼製铅诸般工序,损耗本就惊人。但是,在灰吹法上......”

他指尖轻叩桌沿,“小人的手艺能从粗铅里提出九成五的银,犬子更能做到九成八。”

此言一出,厅中顿时泛起此起彼伏的惊呼声。

所谓灰吹法,乃古代分离金银共生矿、提炼银铅的不传之秘。需將银铅合金置於熔炉之中,以风箱鼓风不止,直至铅块化作青烟散尽,方得那一缕提纯的白银。

李延昂起头,面上儘是骄傲之色。

马千乘目光扫过,却见马氏技术骨干马洪等人皆红著脸低下头。

他忽而冷笑一声:“灰吹法做到九成八,总回收率却只有三成八,这有什么可夸耀的!”

眾人面面相覷,眼底儘是困惑。

这少主究竟是无知,还是故意胡搅蛮缠?

李延猛然起身,一脸嘲讽道:“莫非少主觉得,能做到三成八以上?”

他的银矿回收率,在川东已是鹤立鸡群,纵览西南也难逢敌手,如何容得一个紈絝这般詆毁?

马千乘抱臂而立,唇角扬起一抹从容的笑:“自然。你可敢与我比试?”

李延仰天大笑:“有何不敢!只是......”

他眯起眼,露出一抹寒芒,“如何比试,输贏又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