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何苦为他人做嫁衣?(1/2)

马千乘笑而不语,转而望向李明。

李明沉吟片刻,缓缓道:“近年朝廷加强巡查,推行矿工连坐制与火印烙锭等举措,不少银矿因亏损严重被迫关停,更引发多起矿工暴动。与朝廷正面对抗,终究是下策。”

他目光陡然锐利,直视马千乘,“但若採用新技术,矿场开销增幅有限,產能却能显著提升,少主为何弃之不用?”

他隨即粗略算了笔帐:

以试验结果来看,每两千斤矿石的回收率提升近两成。

若全部矿石都用此技术选矿並炼製银铅合金,年產量可从二十五万两跃至三十万两。

矿场实得十万零五千两,加上提炼矿渣所得的一万多两碎银,便可实现盈利约二万两。

毕竟朝廷默许矿场自行处理矿渣,將其作为额外收入。

只是矿渣中的银被铅块包裹,传统工艺极难提炼,只能產出成色不高的碎银。

明朝时期,白银流通的本质是“碎银主导,官银退场”的双轨体系,官银象徵国家权力,却困於国库,碎银承载市场活力,却受限於成色与切割损耗。

官银为五十两的纹银,成色在95%-98%,禁止流通。

常见的流通银块:

中锭(十两),通常用於官府结算及商贾大额交易。

小锭(錁子,一两到五两),用於富户储蓄及中等交易。

碎银(一两以內),日常小额支付主流。

上述流通银块成色混乱,从70%到95%不等,需交易时鑑定。常用术语为,大於95%为足银,80%-90%为潮银,低於70%为劣银。

从矿渣提炼出来的碎银,呈颗粒状或块状,成色大多在八成以下,主要用於日常流通。

市场上,碎银成色最为混乱,许多交易都需补成色差价。

马斗斛暗暗頷首。

依照土司府与朝廷及地方府衙签署的开矿协议,若当年產量比年產计划增加两成,可得到二万两白银奖励。

若正常生產可盈利二万两,外加奖励,再辅以偷采抢收之法,矿场年利润足可超过五万两,远超预期。

不料,马千乘却冷冷开口:“何苦为他人做嫁衣,白白多给朝廷和官府三万多两银子?”

眾人闻言愕然。

这少主莫非是眼红朝廷分成?

在他们的认知里,保证自身盈余才是首要,朝廷多拿些亦是无奈之举。

马千乘见状,知他们误会了,便解释道:“我问过马总管,朝廷和官府多次派人考察矿场,早已定下年產计划。若我矿场產能超出他们预期,不仅会成为朝廷的重点关注对象,还会惹来麻烦。”

眾人这才恍然大悟。

事实確会如此,若朝廷得知石砫矿场的新技术,定会强行夺取。其他矿场也会想方设法窥探,届时必是麻烦不断。

马斗斛此刻对儿子刮目相看,忍不住问道:“乘儿,空有新技术不用,岂不是浪费?”

他心中焦虑,若不用新技术,便只能派兵死守矿场核心区域,阻止矿监进入以设阴阳帐簿,但这无疑会將石砫推向朝廷对立面,后果严重。

马千乘微微一笑:“新技术自然要用,只是不能用在明面上的工序里,不然矿场如何可大幅盈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