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四村议事(1/2)
明华山下环抱著四个村落:梨村、杏村、大柳村、渔槐村。
渔槐村这名儿,比起其他三个,听著就多了几分水润古意。
相传渔槐村早年唤作河东村,后来村里来了位风水先生,言说其能“观一地之气运,断一地之兴旺”。
当时的里正一听,顿时来了兴致,於是便领著那风水先生在村前村后转悠了足有三日。
最终,那风水先生驻足於村口那株虬枝盘结的老槐树下,捻须沉吟半晌,方才断言道:“欲求村运昌隆,非改名不可。”
於是,“渔槐村”便应运而生。
说来也奇,自打更了名,田里庄稼仿佛得了神助,收成一年旺过一年,村民的日子也跟著水涨船高。
此事传出后,眼热的梨、杏、大柳三村不甘落后,纷纷效仿,请先生、改村名,图个吉利。
渔槐村如今的里正唤作王大志,是这方圆几十里响噹噹的大户。祖传的五十亩良田,光每年的租子,就抵得上寻常好几户人家一年的开销。
他膝下两儿一女,人丁兴旺,是村里人人羡慕的“有福之人”。每每听人夸讚,王大志面上虽含笑应承,心底却像压了块沉甸甸的磨盘。
早年,王家老爷子在世时便不惜重金,送他跟著村塾先生开蒙,又咬牙供他去县城里读了几年私塾,甚至踌躇满志地参加过科考。
虽功名未就,鎩羽而归,但这份经歷,已將他与周遭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邻截然分开。
回到渔槐村,他是受人敬仰的富家公子、一村里正,可骨子里那份不甘,却如野草般疯长。
他最常掛在嘴边,也最让村人觉得他“心气儿太高”的话便是:“好娃儿就该读书入仕,博取功名!一辈子窝在这山旮旯里,守著几亩薄田,算什么出息?”
见过州府的繁华锦绣,再看这山村的闭塞贫瘠,王大志只觉得心头憋闷。他总琢磨著,如何能让自己的孩子,跳出这方寸之地。
这念头成了他一块心病,日夜盘桓不去。
午后,秋阳慵懒,虫鸣聒噪。
才凉快了两天,雨水过后,气温又显而易见地升高了。王大志躺在院中树荫下的摇椅上,摇著蒲扇驱赶乏意。
连日来右眼皮跳个不停,扰得他心神不寧,此刻好不容易寻得一丝睏倦,眼皮將合未合之际,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硬生生將他从瞌睡边缘拽了回来。
他不耐地扭动身子,想置之不理。孰料那敲门声非但不停,反而越发密集急促,擂鼓似的砸在门板上,也砸在他烦躁的心尖上。他只得咬牙坐起,没好气地嘟囔:
“秋乏最是恼人,何故偏来扰人清梦?”
於是隨手丟了蒲扇,带著一身被搅扰的鬱气前去开门。
门閂一落,门外景象却让他瞬间睡意全消。
眼前,平日里难得一聚的梨村、杏村、大柳村三位里正,竟齐齐站在他家门前!
更让他心头一跳的是,这三位在各自村里说一不二的人物,此刻脸上正堆著近乎諂媚的笑容,姿態恭谨地分列两旁,让出了中间道路。
道路中央,卓然立著三人。
为首者,一头霜白长发隨意披散,面容青涩且稚嫩,却透著一股清冽的英气。
一袭青白羽衣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华贵非凡,腰间悬著一柄样式古朴的长剑,剑未出鞘,却自有股清明冷峻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不敢逼视。
他身后左侧是个身材高大的男子,面容英俊,眉眼含笑间给人一股暖意。
右侧则是一位女子,著相同纹样服饰,容顏清丽绝伦,只是眉宇间凝著化不开的冷意,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上仙子。
“王老哥!”
梨村的里正赵见礼见王大志愣在当场,连忙上前一步,脸上笑开了,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还不快些请贵客进门!这三位……可是天上来的活神仙吶!有大事要跟咱们四个村子商量!”
王大志被“活神仙”三字震得心头又是一突,但到底是见过些世面的人,那份因扰眠而生的不快瞬间被压下,取而代之的是惊疑与本能的小心。
他迅速敛了神色,强压下翻腾的心绪,对著那白髮青衣的为首之人深深一揖,姿態放得极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