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北电导师的师弟(1/2)

北电,导演系教师办公室。

王劲松放下电话,眉头微蹙,手指无意识地敲击著桌面,发出沉闷的“篤篤”声。

他刚刚结束了一通让他颇感意外的电话,来自他即將在九月份正式接收的表演系新生,陈锋。

作为北电錶演系新生的带班导师,王劲松在艺考结束后,就给包括陈锋在內的几位重点苗子留了自己的办公室电话,言明“入学前若有学业或生活上的疑问,可以联繫”。

这本是惯例性的师长关怀,却没想到,这个表演系艺考状元,打来的第一个电话,內容竟如此……出人意料!

“找李扬?投资《盲井》?”王劲松低声重复著电话里的关键词,眼神里充满了难以置信和一丝本能的警惕。

他当然记得陈锋。

艺考时,这个年轻人的沉稳气质和精准的表演爆发力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样一个天赋异稟的“妖孽”,是他执教生涯中罕见的璞玉。

因此,他特意將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

可陈锋刚才在电话里说了什么?

他手里有《那些年》的版税,想拿出五十万,投资一部正在拍摄中的独立电影,片名叫《盲井》,导演是他王劲松的同门师弟李扬!

这信息量太大了!

李扬在山西拍《盲井》这事,在北电內部小圈子里不算绝密,但也仅限於少数关心独立电影或与李扬相熟的人知道。

一个远在陕北、刚高中毕业的学生,怎么会知道得这么清楚?

还精准地找到了他王劲松这个“师哥”来牵线?

更让王劲松心惊的是陈锋的语气。

电话里,他的声音平静得不像个十八岁的少年,条理清晰,目標明確:

“王老师,我了解到李扬导演正在拍摄《盲井》,题材深刻,但资金周转困难,我手里有些閒钱,想投资支持一下,我知道您和李导是同门师兄弟,恳请您帮忙引荐一下。”

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支持独立电影”、“题材深刻”。

但王劲松作为圈內人,太清楚《盲井》的底细了!

那片子拍的是矿工题材,极其敏感,拍摄地在晋中偏远的小煤窑,条件艰苦到难以想像,李扬为了拍它,据说已经到了倾家荡產、四处举债的地步!

投资这种片子?

风险高到离谱!

几乎看不到任何商业回报的可能!

“这小子……胆子也太大了!不,不仅仅是胆子大……”王劲松喃喃自语,眼神锐利起来,“这消息渠道……未免太诡异了,他对这片子的信心从何而来?背后是不是有人指点?”

他拿起桌上那本翻旧了的《那些年》,看著扉页上陈锋年轻而平静的面容。

这个学生,远比他想像的要复杂得多。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內线號码。

“餵?老师,是我,劲松。”

“嗯?有事?”电话那头传来秦勇川教授苍劲有力的声音。

“老师,有个事儿跟您匯报一下……”王劲松將陈锋想投资李扬《盲井》的事情简要说了,“……陈锋刚给我打了电话,说他一会儿就来找我,您看……”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秦永川的声音带著一丝凝重和探究:“陈锋?那个写书的娃娃?他要投《盲井》?还知道找劲松你牵线?这消息……未免太灵通了点。

劲松,你见见他,好好问问,他到底是从哪里知道李扬这片子的?对这片子的信心又从何而来?另外……”

秦勇川的声音陡然变得严肃起来:

“务必提醒他,《盲井》不是普通的电影,它是个炸药桶,揭露的是血淋淋的现实,牵扯进去,福祸难料,让他想清楚,这钱投进去,可能不仅仅是赔赚的问题,让他慎重!”

“是,老师,我明白。”王劲松郑重应道。

放下电话,王劲松靠在椅背上,目光深邃。

办公室窗外,阳光正好,但他却感到一丝山雨欲来的凝重。

敲门声响起,不疾不徐,三下。

“请进。”王劲松收敛心神,转身回到办公桌后。

门被推开,陈锋走了进来。

他穿著简单的白色t恤和卡其色长裤,帆布旅行袋斜挎在肩上,风尘僕僕却不见丝毫慌乱。

他目光平静地扫过略显凌乱、堆满书籍和剧本的办公室,最后落在王劲松脸上,微微躬身:“王老师,您好,我是陈锋,先前给你打过电话。”

“坐。”王劲松指了指办公桌对面的椅子,脸上带著惯常的、带著审视意味的微笑,目光却锐利如鹰隼,仿佛要將眼前这个年轻人从里到外看个通透。

“你先电话里说,你想找李扬?还要投资他的《盲井》?”

“是的,王老师。”陈锋坦然坐下,脊背挺直,双手自然地放在膝盖上,没有丝毫侷促。

“哦?”王劲松拿起桌上的搪瓷缸,慢悠悠地喝了口茶,语气带著探究。

“说说看,你是怎么知道李扬的?又是怎么知道他在拍《盲井》的?还知道……他缺钱?”他刻意加重了“缺钱”两个字,目光紧紧锁定陈锋的眼睛。

陈锋迎著他的目光,眼神清澈而坦诚,没有丝毫闪躲:

“王老师,消息来源可能有些零碎。我高考结束后在家整理一些资料,偶然看到一篇关於独立电影困境的旧报导,里面提到了李扬导演的名字和他正在筹备的一个矿工题材项目,名字就叫《盲井》。

后来,我托一位在文化圈跑新闻的远房亲戚打听了一下,得知剧组已经在山西开拍,但似乎……资金周转不太顺畅。”

他顿了顿,补充道,“独立电影,尤其是现实题材的,资金炼紧张几乎是常態,李导坚持拍这个题材,我很佩服,所以想看看能不能帮上点忙。”

这番解释半真半假,將“未来记忆”巧妙地包装成了“偶然看到报导”和“托人打听”。

王劲松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手指轻轻敲著搪瓷缸的边沿:

“佩服?帮忙?陈锋,你才多大?刚拿到《那些年》的版税,就想当电影投资人?你知道独立电影的风险有多大吗?

十投九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