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齐技士的传承?(1/2)
与这段时间努力发展平原夯实基础的刘备不同,田楷作为公孙瓚任命的青州刺史,不仅拥有明面上最大的权力,而且其本身作为牵制袁绍的棋子,麾下的兵力规模也不会小。
不过除了初期一直留守平原县外,后面由於刘备起势的太快,即便是本人没有过迁治所的想法,田楷还是默认了高唐为平原治所的合法性,转而一味往济北国增派兵力驻军。
而且这个计划早在曹操入主兗州之前田楷就考虑过,执行起来也不算困难。
当然,这样分摊青州的防守力量,其实並不符合公孙瓚的最初战略,因为公孙瓚也从没想过会在正面对抗中输给袁绍,之所以开闢第二战场更大的目的还是防止袁绍避他锋芒,打防守反击的同时派兵攻略青州。
所以田楷此举,也未必没有让刘备势力独自硬抗袁绍兵锋的意思在里面,毕竟说实话平原郡这位置真说不上多好,对於冀州的威胁太大了。
要不是发家在此处没法更改了,苏淮都想劝刘备退居济南或者泰山二线了,这以后一旦和袁绍硬碰硬爆发战爭,能守住了还好,若守不住真的是一点挽回的机会都没了,许久经营的一切也都將化为泡影。
虽说苏淮有自信在冀州之战结束前將刘备抬到和袁绍同等的水平线上,但战爭打仗这玩意变数太大了,除非是真的像秦国、赵国双方那样有著根本性的国力差距,否则一著不慎,满盘皆输可不是简单说说的。
苏淮甚至觉得在自己的天赋加持下,基础方面可以做到比袁绍强出一线,但也不过是多了一点容错空间,大概也就是打几场败仗就能抹平。
战爭带来的那种夸张损耗比確实嚇人。
比如刘备不在的这段时间內,田楷就策划率军从济北国北上偷袭了一次清河郡,但却被袁绍拜的骑都尉崔琰设计击败,狼狈地逃了回来,兵力几乎亏空,不得不重新组建和训练。
途经平原时还就地招募了一波新兵。
刘备得知此事后虽说有些不满,但碍於公孙瓚的面子,倒也没遣使。
田楷本想路过济南国再补充补充的,结果发现大部分青壮劳力都迁走了,而且他这个青州刺史还一无所知。
“大胆刘备,竟纵容手下如此放肆,聚各郡之人於一地,定是意图收买人心,起兵投敌助袁贼,传吾命令点齐兵马,待吾去將此负义之徒拿下!”
当知道齐国相张既是刘备麾下得力谋臣后,田楷一时间气得脸色铁青。
但实际上也就是嘴上说说出口恶气发泄,缓过神来后便又將传令兵叫了回来,且不说大军新败毫无士气,刘备如今的实力也完全不是他能碰瓷的,更何况以公孙瓚和刘备的同窗情义,这话纯粹就是污衊栽赃。
“来人,代我传信一封,述清其中利弊,让刘玄德莫要动摇我青州根基。”
田楷一脸无奈道,此刻也只能派使者前去平原与刘备好生谈一谈了,张既的这套制度在相对安定的年代確实可以促进经济商业的发展,但问题现在是残忍无情的乱世天下。
你这么搞隨便宣传一下城池人都跑完了,而且再想要迁回来难上加难。
刘备接见信使后也呆滯了好一会儿,他还真没想到张既能背这么大的锅,把人全引到齐国別说你福利政策拉满,土地也没那么多给你分配啊。
“你自己惹出来的事自己解决,拿著玄德公的印信去调兵吧,这么庞大数量的人口不迁回去,你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齐国明天就得垮掉。”
苏淮有些无语地看著张既嘆道,同时也暗骂济南国和东莱郡的郡守都是一群没眼力见的傢伙,张既说什么就是什么,就不能拦著点吗?
不过这还真怪不到对方头上,张既的齐国相可是天子亲自下詔封的,而且还背靠刘备这座大山,这样有实权又有背景的大佬谁敢轻易得罪,如果不是张既不允许,对方可能都愿意归顺张既跑到齐国做官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