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借名賑灾(1/2)

曹蓉想去找王安质问,陈途安拦住了她。

王安当然不会承认,是他下的令,况且他不是想要賑灾吗?就给他这个机会。

陈途安亲自找到王安,见面就嘆息道:“王道长看见秀州城外的情况了吧?真是民生多艰啊!”

王安搞不清情况,点头同样一声嘆息说:

“是啊!看到这些惨剧,贫道都静不下心修行了。只可惜,贫道家无余財,身上也没带多少钱,只能看著他们受苦。”

他这话陈途安半点都不信,越州码头上,他可亲眼见到一车车铜钱拉上船,全是这傢伙在越州收的礼。

越州官员送的不多,但当地道官、道观主持可是上赶著这位红人,少说也收了两三千贯。

皇帝给他的赏钱,也才三千贯。

不过他也不需要对方出多少,而是借对方的名。

“途安这次得官家赏赐了三千贯,这些钱財取之与民,也要用於民。

我愿拿出五百贯,也愿意赠予王道长五百贯,合做一千贯捐给当地官府賑灾、施粥。”

私自賑灾歷朝歷代都是大忌,轻者勒令停止、重者抄家流放。

在古代名头这个东西很重要,你私自施粥邀买人心,是要造反不成?!

因此只能由官府来,不过可以捐款给官府。

肯定会有官吏贪污,可至少也有落到百姓口里的,不至於饿死。

王安闻言,皱了皱眉头。

对方给他钱肯定想要什么,但賑灾不自己的钱,白得了好名声,他还是有些意动的:

“小郎君有什么要求,不妨直说。”

“那小子就直说了,我想要借一借王道长的名。”

“借名?”

“不错。只要传出王道长出五百贯,要在秀州賑灾,並发动秀州各道观捐款賑灾,捐款最多者会將其名字上报给官家。

那些道观,肯定会爭相捐赠钱粮。当地官员、当地士绅土豪,见此也会相隨。

粮食沉重但捐到的钱,道长可私自收下三成、我只需拿回那五百贯。

此举道长可名利双收,秀州官员也获得政绩,士绅土豪得了名声,本地道官亦能在官家面前留名,一举多得、大家共同获利。

王道长如此,不但能得利、还能留下好名,官家肯定也会喜欢。王道长以为如何?”

王安听完陈途安所说,两眼放光,激动地擦掉手上的汗,咽了咽口水说:“小郎君果然乃仙童转世,此举大善也!”

————

不久后,秀州传出朝廷天使、“洞微先生”王老志的弟子王安,与官家新封的“掌器灵童郎”,共捐钱千贯,给当地官府賑灾。

王安號召动当地道观捐赠钱粮,会將捐赠者名字上报给官家。

一时间秀州震动,各道观像疯了一样捐钱、捐粮,只为能在皇帝面前出名。

当地官员、士绅们也闻风而动,或多或少捐一些,谁都不想落个没在名单上的结果。

五天后,陈途安一行再次上路,只是这次他们这艘船后,多了一艘百料官船。

那是王安收的钱钱太多,加上他在越州收的礼,足足七千贯、五万斤重。

王安一路上都乐呵呵的,脸上笑容就没消失过。

王安尝到了甜头,后面几个州陈途安没参与,都是王安自己在操作。

后面在苏州、常州、润州、扬州、楚州,这一段河道上,足足走了一个月,船只也变成了四条。

对此事曹轩颇有微词,陈途安倒觉得挺好。

王安虽然贪了一笔,但的的確確賑了灾,甚至比官府组织賑灾效果强得多。

尤其对苏州、常州、楚州三州而言,这三个州受灾最重,有些地方甚至已经饿死人。

在楚州城外,陈途安亲眼看到,棚户区中有流民想要异子而食,虽然被他阻止,还给了两家一些食物。

但那种震撼感,依旧衝击著他的心神。史书上,大概只会记一句话:岁大灾,人相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