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家祖笔名罗贯中(1/2)

陈途安在抄书前,真没意料到一首词会弄出这么个事儿。

实际上赵佶虽然荒唐、昏庸,可还不至於因为出现一首好词,就把作者收进大晟乐府。

要真这么弄,大宋有那么多词人呢!难道写出好词的都收进去?(歷史上,大晟乐府实际为替皇帝谱乐、做曲,创造词调、规范格律的机构。且赵佶实际上比较喜欢艷词这个调调,周邦彦给他写了很多……)

可架不住身边那些宠臣,会接二连三提起此事,赵佶就算没这个心思,也会被说得想见一见了。

想到这儿,陈途安想出个一劳永逸的主意,故作嘆息道:

“实不相瞒,罗贯中正是家祖笔名。《三国演义》乃是祖父一生心血,只是陈家家无余財,难以出书发表。

途安来时受翁翁嘱託,便是有了余力,就要在汴京为他老人家出书。”

陈途安倒也没说谎,三国演义有七十多万字,比四书五经加起来还多。

以陈家的体量,弄出一套《三演义》的雕版,估计都够破產好几回了。(北宋一套雕版四书全书,共五万三千字,售价四贯半。)

他的小说报,都是以活字印刷为主,就这一张报都要卖十五文,才能有得赚。

高尧康显然信了这个说辞,神色有些激动,却听陈途安摇头说:

“高衙內莫要再提见家祖的事,翁翁如今已经年过七十,经不起路上顛簸。

不过衙內要是实在仰慕家祖文风,也能去越州,陈家必定扫榻相迎。”

高尧康哪里肯去什么越州,心知此事难办,这才心有不甘地离开。

————

越州曹娥镇,七艘官船停靠在码头,镇上所有人对此都没太在意。

曹娥镇本就临近明州、位於漕运河岸,属於商业大镇,每天都有船只暂时停泊。

只是这次停靠在码头的官船,却迟迟没走,直至陈家调来好几十辆驴车,从船上不停往下搬铜钱,本地乡绅才意识到不对劲。

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一陈家孙辈得了皇帝赏识,从京中运回来的。

眾乡绅见陈家这是要发跡了,纷纷跑去恭贺,联络联络感情,烧烧冷灶。

与此同时,陈家祖宅內。

陈启坊还不知道自己成了罗贯中,还写了本三国演义,他正看著王金从京城带回来的信。

不过他看的不是信件,而是外面的信封。

用矾水写密信的法子,还是陈途安走前留下的。

陈启坊將信封泡在水中,上面显露出陈途安的字跡,只有寥寥二三十字:

“宋帝昏、臣奸、民苦,家中广散钱財、多积粮草、暗造兵甲。待孙归来,以期大事。”

看完信上字跡,陈启坊將其在水中揉烂,心中已有决断。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当即对大儿子说:“去给你几个弟弟送信,叫他们回来一趟。”

陈举业並不多问,点头退去,安排人手送信。

待大儿子走后,陈启坊又將王金叫进来,向他细细询问京城的事,顺带了解孙子在京城的情况。

另一边,陈途安母亲王氏,也拿到了儿子送来的信。

她识字不多,叫了一位侄女帮忙念。

信上陈途安先是表了平安,再问母亲是否安好,而后描述了汴京城的繁华,也写了些进京途中所见所闻。

王氏面带微笑细细听著,当听到最后一段,不由蹙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