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洛都宫闕深(2/2)
“我大魏应该先发制人,而绝不可受制於人!我朝中的大將,张辽、徐晃等人均主张出战,请陛下明察!”
此时夏侯渊、夏侯惇已经先后亡故,除了镇守合肥的曹仁之外,曹丕最为倚重的便是殿中的三位大將,眼见他们意见一致、异口同声,心中征伐之念渐盛。
早在东吴孙权为了避免两面作战,向其称臣之时,曹丕就写了《报吴王孙权书》,鼓励其破敌建功,而当听闻刘备树柵联营百里之时,更是断言其必败,可见曹丕眼光深远、颇有谋略,绝非寻常庸碌之主可比。
曹丕正要开口,却听殿下侍中刘曄言道:“陛下,诸位將军所言俱合兵法之理,但微臣以为此时攻吴似乎操之过急。”
刘曄不仅是汉室遗胄,还是极有战略眼光的谋士,在此之前不久便曾经劝说曹丕攻吴,但曹丕未听,此刻见他改弦更张,反而劝阻自己,不由令曹丕大为惊异。
“刘卿,之前朕未曾纳諫,乃是朕的疏忽,如今朕要按照爱卿所言行事,为何又要諫阻?莫非是怪罪朕吗?”
刘曄闻言,连忙跪倒在地,答道:“微臣岂敢!实在是因为时移势易,情况有了变化,对策也应该有所调整。”
刘曄心里清楚,自己虽然身居高位,但终究是外人,与那几位宗室大將不同,需要格外谨慎,以免引起心思细密的曹丕所疑。
“先前东吴与蜀汉刚刚交战,孙权心存疑惧,时刻担心我大魏南征,这才假意称臣,那时候若是出兵,自可使其首尾不能相顾,获取极大的利益。”
“而此刻,就如陛下所料,刘备在夷陵遭遇大败,虽然期间有所反覆,但大势依然在东吴这边,上下一心,攻打他们便没有了必胜的把握。”
曹丕一皱眉,心中甚为不悦,但他自从即皇帝位之后便以古来贤君的標准要求自己,因此倒也没有当场反驳。
至於曹休等人,则是面露鄙夷不屑之色,大约在心里在嘲讽他胆小,只是在天子驾前顾全顏面而已。
刘曄看出了曹丕的心思,便用手捅了捅了站在他身边,与他几乎同龄,担任著尚书右僕射的司马懿,挤了挤眼,意思就是:咱们之前可是商量好的,你也同意我这个看法,还不帮著我说几句?
司马懿与曹丕的关係极好,为曹丕登上世子之位立下大功,只要他说一句赞同刘曄的看法,必定会让曹丕慎重考虑。
但此刻的司马懿就像是忘了之前所说的话,双目低垂,就像是在闭目养神的老僧一般,根本不理刘曄的暗示。
所幸殿中还有一人,皓首苍髯、身形佝僂,端坐在锦凳之上,双手扶住造型古朴的拐杖,就好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
但就凭是殿中除了天子之外,唯一能坐著的人,便可知此人绝不简单。
他就是位列三公的太尉、被称之为“算无遗策、经权达变”、“一言兴邦”的贾詡!
不说其他功劳,只是曹操在立储之时所答之“属適有所思,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这句话,便足以让他得到曹丕的信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