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加入核心,言策救灾(后半部分不建议食用)(2/2)
空气凝滯了片刻。
就在几人或审视、或好奇的目光中,陈默放下茶杯,目光变得沉静而坚定,声音清晰地在雅室中响起:
“二郎,诸位,甫实不才,確有些浅见陋识,权作拋砖引玉,望诸位斧正。”
他环视眾人,语速不快,却字字鏗鏘:
“灾情如火,刻不容缓!当务之急,首重两件事:活命之粮!存续之序!我思虑再三,暂擬三策,或可解燃眉之急,保更多生民!”
此言一出,长孙无忌等人神情皆是一肃,收敛了审视,露出倾听之色。
这份態度,让陈默心中暗赞一声“不愧是当世人杰”,出口直言又在脑中过了一遍。
“其一,开仓放粮,立竿见影!须以雷霆之速,在流民营外设立多处粥棚!所施之粥,务必『立筷不倒』。让飢肠轆轆的灾民,先有活命之食!此乃一切之根本,无此,余策皆为空谈!”
“其二,以工代賑,稳中蓄力!灾民之中,不乏青壮劳力。若任其坐食,徒耗粮秣,更易滋生事端。当立即招募他们!参与搭建简易棚户以遮风挡雨、清理营区污秽以防瘟疫蔓延、挖掘排水沟渠以改善环境、甚至协助维护秩序、搬运粮秣物资!按其出力多寡,付与相应口粮!如此,一则避免坐吃山空,消弭隱患;二则变灾民为可用劳力,迅速恢復营区秩序与生机;三则使其劳有所得,存留尊严!此乃一举三得!”
“其三,防疫治病,保全元气!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此乃铁律!须即刻设立医棚,大量熬製防疫避秽的药汤,免费分发;將已现病症者,集中隔离安置,防止蔓延;更要教导灾民饮水务必煮沸、污物集中深埋处理!此策虽显简陋,却是阻断瘟疫、保全更多性命的关键!”
陈默的三策说完,雅室內却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安静。
长孙无忌、刘弘基、唐俭三人並未如陈默预想般露出惊异或讚嘆之色,反而面面相覷,眼神中充满了疑虑和……一丝不安?
他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了主位上的李世民,带著徵询和提醒的意味。
李世民见状,眉头微蹙,隨即瞭然。
他一挥手,声音沉稳而有力,带著不容置疑的决断:
“辅机,但说无妨!甫实乃我手足至交,今日之言,出得此门,入得眾耳,绝无外人!”
得到李世民明確背书,长孙无忌深吸一口气,看向陈默,语气凝重地指出关键:
“二郎明鑑!甫实兄此三策,切中时弊,確为良方!然……其开仓、募工、设医之举,皆需调用大量官仓存粮、徵发民夫、动用官署人力,更涉及隔离病患、集中处置污秽等非常之令……此等事权,若无朝廷明旨或留守手令,我等贸然行之,形同僭越!若传至朝廷,乃至今上耳中……”
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恐授人以柄,谓唐公……心怀叵测,图谋不轨!届时,不仅救灾不成,恐累及唐公与二郎啊!”
这才是真正的核心问题!
在如今这个敏感时刻,任何大规模动用官方资源的举动,都可能被解读为“收买人心”、“图谋不轨”!
尤其李渊身处太原留守这个要职,更是眾矢之的!
“辅机所言极是!朝廷法度森严,某岂敢不知?岂敢轻忽?!”
李世民猛地站起身,声音陡然拔高,带著一种压抑的愤懣与决绝!
他目光如炬,扫过在场每一个人,字字如铁:
“然!今上志在辽东高句丽,三征不息!视天下如草芥!地方官吏,或尸位素餐,或巧取豪夺,致使民怨沸腾,流民遍地!太原城外惨状,岂非明证?!”
“家父蒙今上信任,委以太原留守重任,命我协理军政,守土安民!此乃职责所在!今百姓倒悬於水火,嗷嗷待哺,我等岂能因畏惧人言、顾忌法条,而坐视数万生灵涂炭?!”
他胸膛起伏,声音斩钉截铁,带著破釜沉舟的勇气:
“此风险,某担了!”
“开仓、募工、防疫诸事,即刻著手去办!所需钱粮人手,某自会设法筹措!若他日朝廷追责,或奸佞构陷……”
李世民目光灼灼,掷地有声:
“所有罪责,我李世民一力承担!只求上不愧苍天,下不愧黎庶,心中无愧!”
此言一出,如同惊雷炸响!
几人瞬间明白了!
李世民那句“无愧於心,无愧於民”,其潜台词再明显不过——这大隋朝廷,早已失尽人心!这江山,他李家未必不能爭上一爭!
城外这数万流民,就是他日后起家的根基!哥几个必须给他救下,而且要救活!
长孙无忌、刘弘基、唐俭三人,脸上原本的凝重和顾虑,在李世民这番鏗鏘有力、充满担当与野心的宣言下,瞬间化为乌有!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点燃的激情与振奋!
他们追隨的,正是一位有胆魄、有担当、心繫生民的雄主!
“二郎高义!吾等愿效死力!”
三人齐声应诺,再无半分迟疑!
先前那些略显保守的“经验之谈”被彻底拋开,眾人精神大振,围绕著陈默提出的三条核心策略,开始急速补充丰满细节,使之更具操作性:
唐俭补充道。
其四:身份编册,掌控全局!
“流民无序则賑济难明,易生混乱!”
“须遣可靠胥吏,携熟悉本地乡情的老者,於粥棚旁设『注籍处』。採用『十户连保』之法,详细登记:姓名、籍贯、丁口数、有无特长手艺。
此举一防奸细宵小混入,二免重复冒领賑粮,三为后续『以工代賑』精准分工!此册,乃掌控流民营之根本!”
其五:安老扶幼,护佑根本!
长孙无忌接口:“大灾之中,鰥寡孤独老弱妇孺最易凋零!当於营区专设『慈幼棚』与『恤老坊』:收拢无依孤儿,选温厚可靠妇人集中看护哺育,严防人贩趁乱拐卖;老弱病残另闢静区安置,供给稀粥药饵,派专人维持秩序,免其遭青壮挤踏。存续元气,方有未来!”
其六:信息通达,止谣安民!
“人心惶惶,则流言杀人!需设『賑务榜』!每日巳时,於各粥棚显眼处张贴:公布当日粮储数目、施粥次数、医药进展、工役招募情况。更须遣嗓门洪亮、口齿伶俐者巡营宣告,用俚语俗话解疑释惑:『今日放粮几顿?医棚在何处?挖渠的在哪报名?』消息透明,方能定人心!”
其七:以商助賑,活化资源!
“死守官仓与几家大户捐粮终有尽时!须引『活水』润泽枯田!招商贩运粮入灾区:许其在指定区域限量平价售粮,官府监督,严防囤积居奇!同时,设『官收义卖区』,收购灾民可製作的手工艺品(如草鞋、竹筐、简单木器),由官府组织转运至未受灾或较富庶州府代售,所得钱粮返哺賑济!此策可稍缓粮源压力,更给灾民一线自食其力的希望!”
条条方略,丝丝入扣。
一场围绕著数万流民生死存续的庞大救援行动,在这间临汾茶楼的僻静雅室中,迅速勾勒出了清晰的脉络。
李世民看著眼前热烈討论、才思泉涌的眾人,尤其是居中献策、思路迥异常人的陈默,眼中闪烁著前所未有的光芒。
乱世的大幕,正被他们悄然掀开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