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东风(1/2)

“谢谢奶奶宽心!”

陈默抬起头,脸上重新挤出一点勉强的笑容,仿佛被老太太的话鼓舞了,“您说得对!人活著就得想办法!我先把您这盆修好,挣点实在的手工钱,吃饱饭再说別的!”

他不再谈论自己的困境,转而全神贯注於手中的活计。

打磨乾净锈跡后,他用一小块破布蘸了点水,仔细擦乾净修补面。然后拿起那块温润的锡块和小锤子。

“奶奶,您看好了,这是好锡!”陈默展示了一下锡块,然后用銼刀在锡块边缘飞快地銼下一些银白色的、闪著金属光泽的粉末,堆积在脸盆的破孔处。

他点燃一小块王卫国给他顺来的蜡烛头,用火苗小心地燎烤著锡粉和破孔周围的铁皮。

锡粉在火焰下迅速熔化,变成银亮的小液滴,浸润並牢牢地附著在铁皮上。

陈默用小锤子快速地敲打熔化的锡点,使其均匀铺开,完美地覆盖住那个小孔。

冷却后,修补处形成一个光滑、银亮的锡点,与周围的铁皮紧密结合,浑然一体。

“成了!奶奶您摸摸,试试!”陈默將补好的脸盆递给李老太。

李老太小心翼翼地摸了摸那个光滑的锡点,又对著光亮看了看,嘖嘖称奇:“哎呀!真神了!一点缝儿都没有了!摸著光溜溜的!小陈师傅,你这手艺真是这个!”她竖起了大拇指。

陈默笑了笑,没说话,又拿起那个掉瓷生锈的搪瓷缸子。

他同样仔细打磨掉锈跡和鬆动的瓷片边缘,清理乾净。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將熔化的锡液小心地点缀、覆盖在掉瓷后暴露的铁胎部位。

“奶奶,您看这样行吗?虽然不能像新的一样,但保证不漏水,用著也乾净卫生了!”陈默將修好的搪瓷缸子递给李老太。

李老太拿著焕然一新的脸盆和搪瓷缸,左看右看,爱不释手,脸上的笑容像儿一样绽放。

“行!太行了!小陈师傅,你可真是帮了我大忙了!这手艺,绝了!”

她放下东西,转身走到床边,从枕头底下摸索出一个小布包,打开,里面是些零碎的毛票和分幣。

她仔细地数出几张毛票,大约有三毛钱,塞到陈默手里:“小陈师傅,拿著!別嫌少!材料钱和辛苦钱!”

陈默连忙推辞:“奶奶,使不得!一点锡料,不值什么钱!”

“拿著!必须拿著!”李老太態度坚决,硬把钱塞进陈默手里,“一码归一码!这工钱是你该得的!你要是不收,奶奶心里过意不去!以后再有东西坏了,我都不好意思找你了!”

陈默看著老太太真诚的眼神,知道再推辞就显得生分了。

他接过那三毛钱,郑重地放进兜里:“那…谢谢奶奶!以后您家里有什么锅啊壶啊坏了,儘管找我!我隨叫隨到!”

“哎!好孩子!”李老太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看陈默的眼神,已然如同看自家子侄般信赖。

陈默收拾好工具,告辞离开。

第一步,送山货,投其所好,建立好感——成功。

第二步,展露手艺,塑造“热心手艺人”形象——成功。

第三步,铺垫身份困境,引发深切同情——成功。

第四步,完美修復,收取象徵性报酬,巩固信任和联繫——成功。

种子已经埋下,只待合適的时机,由李老太这阵“东风”,將它吹到王主任的耳边。

从李老太家出来,陈默並没有直接回仓库。

上午九点,城东街道办。

这是一排红砖平房,门口掛著白底黑字的牌子:“城东区红旗街道革命委员会”。

传达室窗口坐著个戴眼镜的老头,正慢条斯理地翻著一份《人民日报》。

陈默在街道办斜对面一条窄巷的拐角阴影里站定。目光沉静地扫视著那扇刷著绿漆的木门。

进出的人不多,大多是穿著灰色或蓝色中山装、夹著公文包的中老年男人,神情严肃,步履匆匆。

他在等一个人——街道办王国栋,他需要根据王国栋的样貌和穿著打扮来判断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时间一点点过去,终於,接近十点,一辆半旧的二八自行车停在了街道办门口。

骑车的是个四十岁左右的男人,中等身材,穿著一身藏蓝色中山装,风纪扣扣得一丝不苟。

他面容方正,眉毛浓黑,嘴唇习惯性地抿著,显得严肃甚至有些刻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