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报告(1/2)
“对!”陈默肯定道,“我们得给王主任一个正式的、详细的方案。把我们的想法、理由、具体项目、生產规模、人员情况、以及最重要的——我们如何接受街道管理和监督,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下来,形成一份书面报告,交给他审批。”
李秀兰立刻理解了陈默的用意,“陈同志说得对!口说无凭,立字为证。有了街道的正式批覆文件,我们做起来才名正言顺,就算有人问起来,也有个说法。”
“可是……写报告?”王卫国有些犯难,“这玩意儿……怎么写?我没弄过这个。”
“秀兰,”陈默看向李秀兰,“这个任务,非你莫属。你有文化,心思细,笔头也利索。你根据我们刚才商量的,再结合王主任关心的点,起草一份报告。重点突出三点。”
“一是群眾需求:把信息本上那些询问记录整理一下,说明这是群眾实实在在的需求,我们是在解决『小问题』。”
“二是生產自救性质:强调我们利用现有条件、个人手艺、组织待业青年进行生產自救,目標是减轻街道就业压力,创造一点微薄收入。”
“三是接受管理监督:这是最关键的一点!要写清楚,我们完全接受街道办的领导和管理。包括:定期匯报生產销售情况;接受街道对產品质量、价格、財务的检查;承诺遵守国家政策法规,绝不偷税漏税;甚至可以说,愿意將利润的一部分作为管理费上缴街道,用於支持街道的其他服务工作。”
陈默顿了顿,补充道:“措辞要诚恳、朴实,突出『服务』和『自救』这两个核心。最后,恳请街道办领导研究批准我们试办『生產自救小组(髮饰生產项目)』,並给予『指导性意见』。”
“我明白了,陈同志!”李秀兰感受到肩上的责任,她立刻找来几张相对乾净的白纸和一支钢笔,坐到桌子前,开始凝神构思。
笔尖落在纸上,发出“沙沙”的轻响。
不一会,报告写好后,陈默和王卫国仔细看了一遍,做了一点修改,最后由李秀兰誊抄工整。
第二天一早,陈默、王卫国、李秀兰三人再次来到街道办王国栋主任的办公室门口。
“进。”
三人推门进去。王国栋看到他们,尤其是李秀兰手里的报告,眼中闪过一丝讚许。
这伙年轻人,动作倒是快,而且很懂规矩。
“王主任,”陈默恭敬地开口,“这是我们根据您上次的指示,认真討论后草擬的『关於申请成立街道生產自救小组(髮饰生產项目)的报告』。请您审阅。”他示意李秀兰將报告递上。
王国栋接过报告,没有立刻看,而是先拿起搪瓷缸喝了口茶,目光在三人脸上扫过。
隨后,他才低头,翻开报告。
报告的字跡娟秀工整,条理分明。他看得不快,很仔细。
报告不长,王国栋一会就看完了。
“嗯……报告写得……还算明白。你们这个想法,解决群眾小需求,组织待业青年自救,方向是对的。”
隨后话锋一转,“但是!陈默,王卫国,李秀兰,你们给我听清楚!”
“第一,规模必须控制!绝对不能扩大场地,招摇过市!”
“第二,生產销售范围,仅限於解决街坊邻里那些小需求,不能超出这个范围!更不许去跟国营商店抢生意!”
“第三,財务必须清晰!李秀兰同志,你管帐目,每一笔收支都要有记录,街道会不定期检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