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美利坚能做到,我们也能!(1/2)

听完陈享分析,鲁智辉眼神闪过一丝波动,旋即又眉头紧锁,带著技术专家的审视道:

“陈总,你的蓝图很宏大,但现实很骨感,多旋翼的先天短板是绕不过去的坎。”

鲁智辉说完,左手握拳,又伸出一根手指道:

“第一,载重问题,工业级设备动輒几公斤,多旋翼那小身板根本扛不住。”

说罢,他又伸出第二根手指道:

“第二,续航问题,现有电池技术下,掛上载荷能飞多久?10分钟?15分钟?

在工业场景下,这么短时间没什么价值。”

最后,他伸出第三根手指:

“第三,抗风性问题,稍微大点的风,稳定性就大打折扣,野外作业怎么办?”

鲁智辉说罢,直接收回拳头,犀利道:

“以上三个致命问题,任何一个无法解决,飞控的智能化和可靠性就是天方夜谭。

达到陈总口中的『工业级』、『自主决策』,需要海量的真实飞行数据和极端环境测试,这投入是天文数字。

敢问陈总,拿什么填这个坑?”

听完鲁智辉的分析,叶振、高升、李娟纷纷点头,同样疑惑望著陈享。

面对鲁智辉连番质疑,陈享非但不慌,反而露出胸有成竹的微笑,眼神锐利道:

“鲁工不愧是专家,问的都是最核心痛点,这些问题確实曾被认为是多旋翼无法逾越的天堑……”

陈享说罢,从包中取出电脑,手指轻敲触摸板,打开一个视频道:

“但是,天堑已被美利坚飞越了,鲁工请看这个。”

陈享说著,缓缓將电脑屏幕转向鲁智辉。

视频里展示的是一段draganflyer x6无人机前不久的测试视频片段,一架六旋翼无人机稳定悬停、高速机动。

视频里,无人机掛载了专业级高清摄像机、多光谱传感器等设备,载重明显超出几公斤,但飞行姿態依然稳定。

屏幕中打出显眼的字幕:“flight time: up to 45 minutes (with payload)”(续航时间:最长45分钟(搭载有效载荷))。

视频画面切换到明显有风的环境,x6在风中稳定悬停、精准飞行,甚至能进行机动动作。

鲁智辉起初带著审视的目光,但隨著视频播放,他的表情逐渐凝固。

他身体下意识前倾,眼睛死死盯著屏幕,手指无意识地停止了敲击。

当看到45分钟带负荷续航和强风中稳定飞行的画面时,他倒吸一口凉气,瞳孔微微放大。

视频播放结束,鲁智辉仍盯著定格的屏幕,沉默了好几秒。

这不可能...多旋翼...工业级载荷...45分钟...这种抗风性...竟然真有人做到了?

质疑、惊讶、难以置信的情绪在他脸上交织。

被震惊的不仅是鲁智辉,还有同在屏幕前的叶振、李娟和高升,这更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包间里此时落针可闻。

陈享打破了沉默,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有力:“draganflyer x6,美利坚联合枫叶国刚刚研发出来的。

你看到的数据,是实打实的工业级表现。

多旋翼平台完全有能力突破所谓的先天短板,满足苛刻的工业应用需求。”

鲁智辉终於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声音有些乾涩,带著难以置信的求证语气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