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家学渊源(1/2)

林檎注意到了眾人的神色变化。

於是他顿了顿,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

他下意识的模仿起钱教授讲课时的那种语气,带著一种讲述秘史的神秘感与不容置疑的权威:

“此內应者,非是旁人,乃当时魏安釐王最为宠幸之姬妾,名曰如姬。

家祖曾言,此事在魏国旧档之中,亦有零星记载,只是语焉不详。”

“说起这位如姬,其身世亦颇为坎坷。其父曾遭奸人所害,而仇家势大,如姬一弱女子,奔走数年,报仇无门,心中悲愤不已。

而信陵君素有侠名,门下养士三千,其中不乏能人异士。

他听闻此事后,感其孝义,亦怜其遭遇,便派遣门客中的侠义之士暗中查访。

歷经周折,终为如姬寻得仇家,並助其手刃元凶,以慰其父在天之灵。”

他特意在门下养士三千这几个字上加重了语气,意在提醒信陵君广纳贤才的特点,间接抬高了自己“士”的身份。

“如姬因此对信陵君感恩戴德,视其为再生父母,曾对信陵君泣血立誓道:

公子仁义盖世,乃天下无双之国士。妾乃蒲柳之姿,贱微之人,不足以当公子如此大恩。

然妾此残生,皆公子所赐,若他日公子有所驱策,纵使赴汤蹈火,妾亦万死不辞!”

那句“纵使赴汤蹈火,妾亦万死不辞”被林檎说得鏗鏘有力,盪气迴肠。

引得旁听的几个性情汉子都下意识地点了点头,目露钦佩和同情之色。

这种知恩图报的义举非常符合这个时代的价值观,自然能引得旁人认同与共鸣。

林檎清了清嗓子,见周围都沉浸在他的故事中,於是继续道:

“后来,秦国围攻赵都邯郸,信陵君姊丈平原君屡次向魏国求援。

信陵君忧心如焚,决意救赵。

然魏王畏惧强秦,犹豫不决,虽派晋鄙领兵,却令其屯兵於鄴,作壁上观。

信陵君空有救赵之心,却苦於无调兵之兵符。

正当一筹莫展之际,侯嬴先生便献策,请信陵君求助於深得魏王宠信的如姬。

信陵君依计而行,亲自拜访如姬,陈说利害,恳请相助。

如姬感念旧日恩情,深明大义,果然不负所托,於魏王枕边成功窃得调兵虎符,交予信陵君。

信陵君得此虎符,方能设计夺取晋鄙兵权。

最终得以率领魏军联合楚军,大破秦军於邯郸城,名扬天下!”

说到这里,林檎微微一笑,目光转向一直凝神倾听的萧何,语气也变得轻鬆起来:

“至於萧县丞所问,其人(如姬)与当时的魏王,又有何等渊源........

呵呵,如姬既是魏安釐王最宠爱之姬妾,常伴君王左右,日夜承欢,其渊源之深,已是不言自明了。

若非如此信重宠幸,又怎能轻易出入戒备森严的王寢,於万难之中取得那象徵军国大权的兵符呢?

此事虽为秘辛,然家祖当年亦曾与门中耆老论及,其言凿凿。”

林檎这一番话细节生动,引经据典。

语气抑扬顿挫中既有对歷史人物的敬佩,又有对曲折情节的感慨。

仿佛他亲眼见证过那段往事,或者至少是聆听过家族长辈的亲口讲述一般。

亲眼见证倒没有,不过倒是亲眼见证了记录的史料,想来也没什么分別。

整个院落则內被这故事的精彩震的一时间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萧何脸上的礼节性微笑微微凝固了片刻,隨即化为惊异与由衷的讚赏。

他捋著頜下短须,缓缓点头道:

“公子所言,丝毫不差!

《竹书纪年》与《魏策》中虽对此事亦有零星记载,然远不及公子所述之详尽生动。

如姬夫人確是窃符救赵之局中,一位常被世人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巾幗义士。

未曾想林公子对这段史家亦未必深究的秘辛也能娓娓道来,佩服,实在是佩服!”

萧何此番言语,无疑是对林檎学识与见闻的承认,也间接认可了他世家子弟的身份。

樊噲在一旁则听得是云里雾里,什么公子什么姬的,他只听懂了个大概。

好像是个女人帮了大忙,偷了重要的东西。

但见一向博闻强识、眼光极高的萧何都如此推崇,他自然也不好再说什么。

樊噲只是挠了挠那蓬虬髯,瓮声瓮气地嘟囔道:

“哦......原来是个娘们儿帮忙偷了东西救了魏国.....倒也是条好汉......不对,好女子!”

此番言语引得身旁几人一阵低笑,紧张的气氛也因此缓和了不少。

主位上的刘邦此时则再也按捺不住,猛地一拍大腿,抚掌大笑起来:

“好!好!果然是家学渊源,见识不凡!不仅知晓信陵君之大义,更能洞悉此等隱秘之事,真乃奇才!

他一边说著,一边竟亲自从主位上站起身,快步走下堂来,脸上带著毫不掩饰的欣赏与热情。

那双深邃的眸子此刻闪烁著异样的光彩,仿佛在重新评估著眼前这个年轻人。

他走到林檎面前,之前那番客套话语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直接的审视和探究。

“先前是樊噲这廝鲁莽,险些误了大事。”

刘邦的语气依旧带著笑意,但眼神却变得锐利了许多。

“如今听公子一席话,方知公子胸有丘壑,腹藏良谋。

我刘季能得公子这等贤士相助,实乃三生有幸!”

他顿了顿,然后话锋一转,看似隨意地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