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张良献策(求追读!)(1/2)
“子房先生快快请起,请上座!”
刘邦的话语打破了沉默,他竟是亲自离席,快步上前扶住了张良的臂膀,言语间满是热情。
这份礼遇让帐內曹参等人都有些见怪不怪。
毕竟刘邦刘沛公的礼贤下士早已是出了名的,若不是坚持此举,莫说是眼前的张良张子房,就是更早的林檎林功曹怕是也不会投效此地吧。
分宾主落座之后,张良並未急於开口。
他清亮的目光缓缓扫过帐內神色各异的眾人,最后落在那副巨大的军事地图上,嘴角噙起一抹淡淡的笑意:
“沛公此刻,想必正为留邑之事而寢食难安吧?”
说客谋士常做语出惊人之举,因此刘邦並没有过多的反应。
他只是略微惊讶於眼前这位子房先生的敏锐,身体微微前倾,沉声问道:
“所以子房先生此次前来,有何以教我?”
张良理了理宽大的衣袖,见先声夺人的策略没有见效,便开门见山的恭敬说道:
“对於眼前困局,良亦有陋见,愿为沛公陈说一二。“
“愿闻先生高见。”
刘邦回应道,指节无意识的敲打著案几,显然已经专注於眼前谋士的建言当中。
“秦嘉立景驹为楚王,看似先声夺人,占尽上风之策”
张良的声音平静而清晰,却带著一种与生俱来的的从容与斩钉截铁的判断力,仿佛在陈述一个既定的事实。
“然则,此举不过乃其自掘坟墓的取死之道。”
他竖起一根手指,姿態优雅的宛如在与人论道。
“其一,景驹王室血脉疏远,在楚地毫无名望,更无功绩於楚民。
此等假王不过是秦嘉一手操控的傀儡,天下楚人岂会真心归附?此为一失其名。”
他再竖起第二根手指。
“其二,沛公早已於薛城会盟,奉项梁將军为盟主。
秦嘉此举名为剪除异己,实则是在挑战项將军的盟主之位!
此等行径,是为不义。此为二失其义。”、
“既失其名,又失其义,因此秦嘉之势虽看似浩大,实则沙上楼阁,一推即倒。”
张良的语调微微上扬,眼中闪烁著智慧的光芒。
“故而沛公不仅不应屈从於秦嘉號令,反而应当立刻兴义师以伐之!”
“伐之?”一旁的夏侯婴不免惊呼道。
“先生可知我等新胜司马夷,正是兵疲將乏之际。
若与秦嘉开战,他只需振臂一呼便能引得群雄来攻我等。
届时我军腹背受敌,岂非正中其下怀?”
“非也。”张良从容地摇了摇头。
“我所言之伐,非是以力伐之,而是以义伐之!
沛公可知昔日马陵之战,我故国韩国是如何解围的?”
此问一出,帐內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起来。
樊噲等粗人面露茫然,而曹参等知兵事者则神情一肃。
他们知道,张良即將引用的將是他所出身的韩国最为人称道的经典战例。
以弱胜强,马陵之战。
然而,几乎是下意识的,包括刘邦在內的数道目光,却都若有若无地扫向了帐內的一个空位——
那个本该属於功曹林檎林子诚的位置。
此前就也有一位世家之后,以魏国国故实与密辛技惊四座。
如今又有一位韩国贵族贵族之后引述其故国的典故,这种奇妙的巧合不由自主地让眾人心中升起一种对比和期待。
张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短暂的目光交匯,心中虽有疑惑。
却未动声色,只当是眾人对六国故事的天然兴趣,以一种追忆往昔的口吻缓缓道来:
“昔年,魏国强盛,自桂陵之战后为了弥补损失,庞涓率大军围攻我韩国都城。
我王遣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纳孙子之策,並未直接与魏军主力决战,而是出兵直捣魏都大梁。
魏军闻之,只得弃韩返救,最终於马陵道上被齐军伏击,大败亏输。
韩国以齐国强援败了强魏,魏国太子申被杀,从此在诸侯间貽笑大方。”
故事讲完,张良的目光突然变得锐利如剑,仿佛可以直刺帐內眾人之心:
“今日之局,与昔日马陵之时何其相似尔!”
他转身走向地图,修长的手指在地图上划出一道清晰的脉络。
“今日之秦嘉,便是昔日围韩之魏!
而沛公您,便是被其兵锋所指,看似危如累卵的韩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