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都是重量级人物(1/2)

次日,刘义隆召来自己的四大文官心腹徐湛之、江湛、何尚之和王僧绰。

至於刘义恭,因为北伐失利,现在被贬为驃骑將军,刘义隆暂时没叫他。

刘义隆召来四人,拿出刘诞的奏书放在桌子上,让四人观看。

四人看了,表情各异。

何尚之寒门出身,颇有学识,一边看,一边在心里感嘆:“思想,教化,整军,吏治,农业,刑狱,土地,方方面面,隨王大才啊!”

王僧绰是王曇首的儿子,出身琅琊王氏,又娶了刘义隆的女儿,妥妥的门阀子弟,但年轻有为,只有二十八岁,看了刘诞的奏书,心中怀疑:“这见识在我之上,但隨王只有十八岁,又是皇子,他真的有这般见识?”

江湛则有些担忧,心道:“隨王如此见识,南平王不及啊。”

徐湛之昨天才跟刘诞见过,他和刘诞最熟,看到最后一条,他顿时便明白刘诞为什么昨天不跟他说出镇的事。

以刘诞这个见识,刘义隆若真听了他的话,想要改革,必定要重用他,到时候,他不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但是,禁止世家大族圈占山泽,这事说起来只有一句话,真要做起来,没有铁腕手段,不仅难以施行,恐怕还会引火上身。

徐湛之又不禁担心起来,担心他女儿受到牵连。

刘义隆待四人看完,问道:“诸卿以为隨王所奏如何?”

王僧绰年龄虽小,但说话大胆,率先说道:“隨王所奏,句句真言,但牵扯麵广,推行难度很大,有些事更是难以实行,比如禁止圈占山泽,许多地方豪族必然不答应。”

王僧绰特地强调地方豪族,因为他是北方迁来的高门,虽然也不纳税,但是王氏圈占山泽的能力显然比不上其他大族,所以,只要不让高门纳税,王僧绰就能接受。

何尚之赞同王僧绰的观点,说道:“有些地方过於异想天开,有些可以施行,比如先治心,敦教化,就说得很好,陛下向来也是这么做的。”

江湛是激进派,虽然和刘鑠更亲近,但对政事处理相对不论亲疏,当即道:“隨王所奏,句句是为了朝廷,为了天下大局,按隨王所言施行,有利社稷,臣以为,无论多难,都应该施行。”

徐湛之以亲疏为重,之前退亲就得罪了刘诞,现在他没有不支持刘诞的理由,说道:“臣附议江尚书之言,当年武帝勤王定难,岂是轻易之事?然而武帝不畏艰难,大破桓玄,终得功成。现在隨王上体圣心,下念百姓,提出了六条治国之策,陛下应当大力推行才是。”

刘义隆算是个实干家,心里本来也认同刘诞的建议,只是怕太多人反对,做不下去,现在江湛和徐湛之同意,他稍微放了心,道:“现在的情形,不做改变,大宋恐怕难以回到先前的盛况。”

何尚之听到这话,立时明白刘义隆的心思,当即道:“只要陛下决心施行隨王之策,无论多难,臣都听命行事。”

刘义隆点头,看向王僧绰。

王僧绰道:“臣只是担心难度过大失败后,引起局势动盪,若陛下决心已定,臣也不反对。”

“如此看来,大家都是同意了。”刘义隆十分高兴,“你们看看有哪些需要改的地方,再商议商议,然后报朕。”

王僧绰道:“此六策既然是隨王所提,应当让隨王一起商议才是。”

刘义隆道:“隨王后日大婚,等他大婚之后,再让他一起来商议。”

“是。”王僧绰四人领命。

……

二月二十四,刘诞府。

刘诞经过一天的折腾,终於完成拜堂,把新娘送入新房,他自己则还要去招待宾客。

他今日大婚,刘义隆亲至,建康城中的达官显贵基本都来祝贺。

拜完堂,刘义隆准备返回,其余包括刘劭、刘骏、刘骏两岁的儿子刘子业、刘彧、萧道成、萧道成的十一岁的儿子萧賾等则安心等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