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北魏援军(1/2)

建康,尚书省。

刘义隆看了刘诞送来的战报,喜不自胜,在殿中来回踱步,说道:“休文真乃我大宋擎天之柱,架海之梁。”

徐湛之听到刘义隆对刘诞评价这么高,更是高兴,附和道:“有隨王镇北,可保边境安寧。”

刘义隆看了一眼徐湛之,见徐湛之比他还高兴,似乎他徐湛之才是刘诞的爹一样。

不过,刘义隆也不在乎,因为是他让刘诞和徐嫻联姻的。

王僧绰接著呈上刘诞的奏书。

刘义隆接过,仔细阅读,脸上的兴奋之色,逐渐淡了。

刘诞在奏书中,阐明了魏军的支援情况,请示刘义隆下一步的战略,但也给了建议,表示最好的策略,是等中路和西路取得战果,东路才好继续前进。

最后,刘诞还指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马上要到秋天了,魏军人壮马肥,已经大军来援,而大宋运输后勤,主要靠河道,冬天河流水小,还会结冰,后勤压力会成倍增大。

第二问题,则是青州前年惨遭洗劫,去年大旱,百姓食不果腹,尚需要賑济,要想再从青州筹措粮餉,是不能了。

还有,如果要想继续进军,冬装也要提前备好,毕竟行军不比呆在能避风雪的营地,冬装备不好,士兵冻也冻死了。

刘义隆看罢,將刘诞的奏书放在桌子上,怒问道:“臧质是在做什么?为什么大军现在还滯留在襄阳不动?”

王僧绰回道:“臧质大军不动,一是粮草不济,他筹措粮草到现在,只筹到了一个多月的粮草,二是荆州蛮族作乱,他需要分心平乱。”

臧质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將,不像某些电视里的神人,只有十天的粮草,就敢全军出击,跋涉千里,去攻打別人的坚城。

“那刘秀之呢?他怎么也没动?”刘义隆又问。

王僧绰道:“刘秀之取长安,本就是极难之事,他能牵制索虏部分兵力,目的也就达到了。”

刘义隆怒道:“他们再不进兵,朕亲上前线!”

王僧绰和徐湛之对视一眼,没有回话。

过了半晌,刘义隆冷静下来,嘆了口气,问道:“二位卿以为,当如何是好?”

王僧绰道:“先看中西两路能不能取得城池,若成再进,若不成,现在能守住碻磝,北伐也算取得了成功。”

“王侍中言之有理。”徐湛之附和,“索虏援军已经开拔,现在能巩固战果,便是万幸。”

刘义隆听了这话,知道这次北伐可能到此就结束了。

之前,他决定打这一仗,仅仅只是因为拓跋燾死了,他想捡个漏。

但是,现在他看清楚了,拓跋燾虽死,北魏却没有大乱,国家机器照常运行,国家动员能力,依旧还在。

反而是大宋,他虽然活著,国家动员能力,却不如北魏。

“传旨休文,让他自行决定吧。”刘义隆下了令,起身出殿。

此时,正值微风吹来,刘义隆禁不住打了寒颤,步伐踉蹌。

刘义隆身旁的宦官,赶紧扶住刘义隆,担忧叫道:“陛下,陛下!”

徐湛之和王僧绰听到宦官的叫声,连忙出门。

“快叫太医!”徐湛之一边喊,一边和王僧绰上前扶住刘义隆。

刘义隆愤恨道:“佛狸虽死,余威仍在,援军说来就来,朕虽活著,却……却……”

刘义隆责备自己的话到嘴边,怎么都说不出来。

王僧绰和徐湛之將刘义隆搀扶进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