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粮食(1/2)
五代十国是一个很特殊的乱世,这是令武人侠客倾慕的最好时代,也是令文人墨客悲鸣的最坏时代。
五代十国的梟雄们几乎清一色的採取军事至上的先军政治,军人的社会地位、政治待遇、军备、军餉等等都是史无前例的高標准。用后世的军事术语来说,五代十国的人均军费占比是中国古代第一。中国古代军费总量占比第一的是宋朝,但是宋朝纸面上的军队数量有上百万,至於战斗力嘛,大部分时候都是菜鸡,跟五代的精兵强將不可同日而语。
高元琯並不是不知道打仗会死人,可他还是想要上阵。当然,是得要有正式编制,每个月按时发军餉,逢年过节有额外赏赐的那种,而不是被当做民夫给拉到城墙上去。
这很难,编制是有限的,从古到今都是这样。沧州这边一个正儿八经的士兵每月最少能拿900钱,步兵每月粮食一石,骑兵两石,还会给发草料,或者是折算成草料钱。其他的像是食盐、布匹等物资,也都有。真真正正的一人当兵,全家不饿。
除此之外,家中有人当兵,最好是能当军官,甚至是將领,还有很多额外的好处,比如说正常经商不会被隨意勒索,可以免税,有人投效啥的。
高家的富贵就是靠著从军得来的,二弟高元琯想要当兵,也想要吃军粮,这很正常。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不想从军那才是不正常。
即便现在沧州被围了,高家兄弟,以及城中的很多人依旧想要当兵。他们並不认为敌人能攻进来,沧州的城墙又高又厚,城中不缺箭矢弩矢,敌军便是有十万之眾也打不破沧州的城墙。
陈诚也这么认为,但是,敌人已经在城外挖掘壕沟了,明显是要做长期围困。城中的粮食够吃多久?
半年?一年?
城市不是產粮食的地方,只要敌人下定了决心,城中的粮食迟早消耗乾净。张巡守睢阳守了那么久,最后还不是因为粮食吃尽而完蛋?
还有后世明末的大凌河之战,关寧军將领祖大寿被后金兵围困在城中,守备很是得力,后金兵没办法打进去,就挖掘重重壕沟把城给围了起来。祖大寿所部把粮食吃完了,就杀骡马充飢。骡马吃完了,只能捉老鼠、剥树皮,还把皮革也煮来吃了。
祖大寿就算是再不想投降也只能投了。不过后来祖大寿又想办法逃了回去,从这一点上来说,祖大寿还是忠於明朝的。至少在他选择逃回去的时候,是忠於明朝的。
沧州守了十天了,还能守多久?
陈诚想到了古往今来围城战的可怕,心中有些发毛。在家里吃饭的时候,还在翻来覆去的想粮食的问题。
高家的房子是个前后三进的院子,吃饭的桌子摆在东厢房和西厢房之间的內院,吃的是汤饼,也就是麵条子。配菜有几样蔬菜,还有一条鱼。就这伙食,放在21世纪也不算差。
高元璫三兄弟的父母几年前都走了,家里除了他们几个之外,还有个上了年纪的老管家、两个小廝,一个厨娘,以及一个丫鬟。三兄弟吃完之后,下人们收拾了碗筷,又送上茶水。等主人们吃完了,下人们才能用饭,这是规矩。
陈诚让两个弟弟自己去耍,留下了管家。“王伯,家里还有多少粮食?”
王伯以前是高老爷的亲兵,打仗时腿上中了一箭,伤到了骨头,没办法继续留在军队里面,就来高家干活。前任管家死了之后,王伯就当了管家。
听到大少爷发问,王伯愁眉苦脸地道:“还有三石多一点。”
五代跟唐朝末年的量度一样,一石差不多是160斤,三石就是480斤。高家一共八个人,省著点吃,三兄弟每人每天一斤半粮食,下人每天半斤......半斤有点少,只能勉强糊弄住肚子,但要真到了缺粮的时候,每天半斤粮食那可是能救命的。
正常情况下一个廝杀汉每天能吃三斤粮食,寻常人也要吃一斤。有足够油水的话能省下很多的粮食,可是哪里有那么多油水呢?农业时代生產力不是相对不足,而是绝对不足,汉文帝时代老百姓可能稍微过得好了那么一点,康乾盛世那就是纯粹的扯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