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我就住这儿!(求月票,求推荐票)(2/2)

漠言听了,又发出了一声惊嘆:

“真的是太年轻了!”

张启民笑道:

“漠言大哥,张爱玲不是说过一句话,出名要趁早吗?”

“张爱玲……你竟然知道张爱玲?”

漠言好奇地问道。

张启民心里不由得乐了一下,此时的漠言应该只有三十出头的年龄,而自己是四十多岁的阅歷和心理年龄,张启民心说,我不仅知道张爱玲,我还知道胡兰成,知道李安的《色戒》。

就在这个时候,老高从前面回来了。

老高没买吃的,看到张启民他们吃饭,老高挤到前面上厕所去了,回来的时候,额头还是湿的,明显用冷水洗过脸。

中午一点左右,火车停靠津门站,晚上六点,到达燕京站。

望著燕京站的钟楼尖顶,张启民心说,终於到了!

起身的时候,漠言写了一张纸条,递给张启民,告別道:

“启民,祝你一路顺风!下次有机会,请你到我工作的地方玩,这是地址。”

张启民接过纸条,道了谢,隨著出站的人流往外走。

等出了车厢,张启民转身想再和漠言说句话,却看到漠言的背影已被人挤到了远处,人实在是太多了。

张启民想,一路从济南到燕京,还没聊够呢。且不去管他了,此时漠言的状態,应该已经完成了《红高粱》的编剧工作,他又要开始新的写作了。

於是,张启民一个人往出站口方向走去。

十二月二十八日晚六点,经过了一路从秋凉走到寒冬的张启民,此刻终於抵达了燕京。

120列车虽说是特快列车,但这一路的硬座经歷,也真是让人难忘至极。文化馆开的介绍信最终没有用上,因为张启民买到的是硬座票,根本不需要介绍信。

南方县城买的所谓大衣,根本不適合北方的天气,才到出站口,张启民就感到了一阵从未感受过的乾冷。

接站口,张启民看到了一个大纸牌子,上面写著“张启民”三个大字,举牌子的正是舟倡义。

他快步朝舟倡义走去:

“舟老师好!”

“启民,一切还顺利吗?”

“一切顺利!就是……有一点儿冷。”

“北方的天气就是这样,习惯了就好,走吧,我们回编辑部!”

舟倡义用了一个“回”字,让张启民顿时感到了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燕京,朝內大街166號,人文社后院。

这里被称为“作家招待所”。

舟倡义领著张启民来到了小楼的侧院,从口袋里掏出钥匙,打开二楼的一间房间,等舟倡义开了灯,张启民发现这宿舍竟和自己在瀧泉县住的教工宿舍的臥室差不多面积。

房间里有木板床、书桌和暖水瓶等一应生活用品,唯一不足的是没有独立卫生间,洗漱和方便都要去公共盥洗室。

“启民,你这一路上辛苦了,这里便是你临时住的地方,今晚先住一晚,明天换到赵家楼招待所去住。”

舟倡义说完,把手中的钥匙交到了张启民手上。

张启民接住钥匙:

“舟老师,我看这里挺好了,我不要去赵家楼,我就住这儿了,和您离得近,说话也方便。”

“你真不换到招待所去?”

“我不去招待所,我就住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