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国子监之行(四)(2/2)
“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监生清苦向学,精神可嘉,日后若国用稍紓,当酌情增补学粮,使莘莘学子能安心向学,为国储才。”
这番话贏得了郑覃和在座官员的由衷讚嘆。
仇士良和鱼弘志也附和著,心思却各异。仇士良觉得皇帝这是收买人心的惯常手段。鱼弘志则琢磨著能否在增补学粮这事上捞点好处或者名声。
下午的问政继续进行。
或许是经过午间的沉淀,又或许是皇帝巡视、共膳带来的激励,监生们的发言在深度上略有提升,少了几分上午的浮夸,多了些对具体困难的思考。
下午第一位起身的是来自赵郡李氏的李守义,他说条理清晰:
“陛下,臣观吏治之弊,在於选官过滥,冗员充斥。
进士科虽为国抡才正途,然及第者眾,实缺有限,致释褐艰难,候官者如过江之鯽,空耗岁月才力。
更有门荫、杂流、使职差遣,名目繁多,人浮於事。
臣请严控科举及第人数,非才学卓异者不取;同时严格考课,汰黜庸碌老迈及无实绩之冗官!如此,可省俸禄,亦可激励在位者勤勉任事。”
李炎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讚许,笑容真诚了些:“吏治乃国家命脉,汰冗任能,势在必行。卿能洞察此弊,所提方向甚为切要。”
接下来是来自江南寒门的赵启明他显然精心准备,声音洪亮,引经据典:
“陛下!《礼记》云: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今关中连年丰稔,然京畿仓廩,据闻存粮仅支数月,实非社稷之福。
臣以为,当严令诸道观察使、刺史,广设常平仓,丰年增糴,凶年减糶,务必使天下仓廩充实,足支三年之蓄!此乃固本培元之基!”
还有监生大谈尊儒重道、兴办州县学以教化百姓的,有的痛陈吏治腐败,建议加强御史台职权。
有的忧虑回鶻內乱可能导致的边患,提议加强边防並做好接纳或防御准备;有的则关注民生疾苦,提出均平赋税、抑制兼併的设想,甚至有人提到了青苗法的雏形(低息贷粮给农民)…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在听到李守义后的监生发言李炎內心感嘆:
唉…眼界还是被时代所限啊,看出了问题,却开不出真正有效的药方,都给出了不適合此时的大唐的建议。
大唐走到今天,沉疴入骨,需要的不是温补,而是刮骨疗毒的猛药,可惜,这药,我现在还不敢下,也下不了。
贞观、开元的群星璀璨,即使到了开元中期,依旧有李泌、张九龄那样的经天纬地之才,但此时终究是难觅了。
一股深沉的无力感和对时代的惋惜涌上心头,但李炎掩饰得很好,依旧耐心倾听,適时鼓励。
待到所有代表发言完毕,日影已然西斜。
李炎总结道:
“今日聆诸生高论,获益良多,诸生心繫家国,胸怀锦绣,实乃国家未来之希望。
然治国理政,千头万绪,非一时一地可尽言。
朕意,诸生可將今日所陈,各自整理成条理清晰的奏疏,务必详述其策之可行依据、施行步骤及可能应对之难。
由郑卿匯集,三日后常朝,呈递於朕。朕当与宰辅诸公,细细参详,择善而行。”
此言一出,等於给了所有发言者一个直达天听的机会!监生们激动不已,再次齐刷刷拜倒:“谢陛下天恩!吾皇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