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文爭武斗(1/2)

奉天殿。

朱允炆聚集文武商量应对之策。

朱允炆手扶著额头,嘆息了一声:“上次咱们朝会之时,朕就担心宋忠、徐凯和耿瓛他们会著了朱棣的道,所以,特別下了一道旨意,让他们小心谨慎。

没想到他们仨还是上了朱棣的当,战败投降,让朕深感失望呀。

诸位爱卿,你们对於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吗?”

看得出朱允炆现在焦头烂额,神情有些沮丧。

齐泰心想自己身为兵部尚书,宋忠、徐凯和耿瓛三人战败投降,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啊。

而且,当初布的这个局就是自己向皇上建议的。

如果朱允炆因为这件事要治自己的罪,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啊。

齐泰想到此处,赶紧出班,跪伏在地上,口中说道:“陛下,臣有罪呀。

臣请陛下治臣不查之罪。”

要说朱允炆心里確实有气,因为宋忠当初只是一名锦衣卫指挥使,

本书首发 101 看书网超贴心,??????????????????.??????等你寻 ,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宋忠抓差办案、缉捕、侦察,是一名好手,也十分勇敢。

齐泰多次在朱允炆的面前提到宋忠如何忠心、勇猛,可堪当大任。

於是,朱允炆把宋忠调到开平去做了都督,没想到那小子是个中看不中用的傢伙,

宋忠到了军中之后,行的还是锦衣卫的那一套办法,而且,刚愎自用,听不进去別人的劝!

听说,在此次出兵之前,耿瓛曾经向他建议,事先与耿炳文和郭英他们联繫一下,再出兵,

宋忠却贪功心切,制止了,这不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是什么?

如果他们稍微小心一点的话,也不至於败得这么惨!

朱允炆的心中有气,真想下令把齐泰关押到监牢之中。

但是,朝廷正是用人之时,朱允炆也不便因为这件事情就把齐泰给撤职了。

那样一来的话,朝廷上下岂不是更加动盪?

朱允炆想到此处,强压著心头的怒火,道:“你平身吧。”

“谢陛下!”齐泰颤颤巍巍地站起身来。

朱允炆手扶著龙椅,目光注视著眾人:“事已至此,咱们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

咱们得想办法应对目前复杂的局势:

在东南沿海一带,有陈祖义和陈士良父子的海盗,

在咱们的最北边有北元,然后是朱棣。

西域诸国也蠢蠢欲动,而且,各路藩王也不太安分。”

齐泰嘆息了一声:“微臣原以为宋忠、徐凯和耿瓛三將十分忠勇,所以,建议朝廷让宋忠驻兵在开平、徐凯驻兵在临清,耿瓛驻守山海关一带,並且调检了燕王府的护卫军士,

这样一来,他们三方加在一起的兵力大约有七八万,对燕王形成了钳形的攻势,这样的局势对於咱们来说,应该说是比较有利的。

可是,没想到这三个傢伙勇猛有余,智谋不足,轻易地就上了朱棣和姚广孝的当,在断崖谷一战,兵败投降,从而导致开平、临清和山海关一带尽归了朱棣。

朱棣的实力大增啊。”

此时,李景隆站出身来,把大手一挥:“陛下,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必过分担忧。

虽然朱棣夺了开平、临清和山海关一带,但是,黄河以南的绝大部分土地仍然掌握在我们的手上。

上一次,末將就曾经说过,要主动出击。

可是,你们偏偏不听,要让耿炳文和郭英驻守真定城,

这样一来,岂不是就等著朱棣来打咱们吗?

人家占据主动,而我们始终都是被动挨打,这怎么能行呢?”

朱允炆听李景隆这么一说,心中稍微宽慰一些,问道:“李爱卿,你的意思呢?”

李景隆坚持说:“请陛下给末將十万军队,末將领著他们跨过黄河,再把开平、临清和山海关一带夺回来便是。”

“这——。”朱允炆的心里又犹豫了起来,他心想这事儿哪里有你说的那么简单呢?

朱棣手下人才济济,要文有文,要武有武,朱高煦、张玉、朱能等都是能征善战之將。

而你到目前为止,除了会夸夸其谈之外,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战绩,这让朕怎么能放心呢?

如果打贏了还好,万一再打败了,怎么办?

朱允炆的目光注视著太常寺卿黄子澄,那意思是想听听他的意见。

黄子澄也不简单,正经进士出身,曾经会试第一名。

要说舞文弄墨,那真是一把好手。

但是,他书读得太多,有些迂腐,曾经干了两件事让朱允炆大跌眼镜:

第一件事,便是他和齐泰都极力主张削藩,但是,削藩的次序有所不同。

齐泰主张直接削朱棣的藩,

齐泰的意思是,在这些藩王之中,最有实力的是燕王,只要把朱棣的饭给削了,其他诸王都是一些碌碌之辈,不在话下。

但是,黄子澄却坚决反对,他说朱棣抗击北元多年,功劳盛大,没有太大的过错,削之无名,

周王朱橚和其他几位藩王在先帝之时,便犯下了很多的过错,削之有名。

而且,削了周王的藩,等於斩去了朱棣的左膀右臂,

在他的建议之下,朱允炆终於把周王的藩给削了。

要说这件事,做得倒是很顺利,朱橚连反抗的余地都没有,朝廷並把中原一带收归了回来。

但是,这件事却起到了打草惊蛇的作用,让朱棣有了充足的时间准备谋反。

再想削朱棣的藩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第二件事,就是关於如何处置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三人的事儿。

那时,朱棣派他们兄弟三人前来弔丧,

当时,如果把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三人扣留在京师的话,现在也不至於这么被动。

徐辉祖就曾经劝说过,千万不能把朱高煦释放回去,那可是一只猛虎,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黄子澄却说什么,此时,应当麻痹朱棣。

所以,他极力建议把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三人释放回北平。

在黄子澄的建议下,朱允炆果然把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三人释放了回去。

朱允炆现在想来这件事儿又做错了。

如果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岁兄弟三人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话,朱棣敢造反吗?

难道说他不要自己的三个儿子了吗?

要知道朱棣只有这么三个儿子。

朱允炆看了看黄子澄,问道:“爱卿,你有什么建议吗?”

黄子澄也知道自己曾经给皇上出过餿主意,只是,皇上仁慈,没有治自己的罪罢了。

所以,他说话变得格外的小心,生怕再犯下什么过错,恐怕就不好收场了。

黄子澄想到此处,清了清嗓音:“为臣反对此时向朱棣用兵。”

“哦,那是为什么呢?”

“用兵打仗,贵在一个『奇』字,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如今,朱棣已经把开平、临清和山海关一带收归自己的囊中,咱们再想去把它夺回来,谈何容易?

所谓一夫把关,万夫莫开!

山海关地势极其险要,易守而难攻。

只要把山海关的大门一关,纵有千军万马也打不进去。

因此,为臣的建议是放弃爭夺开平、临清和山海关一带,这已经成了既定事实。

咱们只要把黄河各个渡口、真定和济南守住了,使朱棣无法踏过黄河,一旦有了机会,咱们再出兵,这样可以稳操胜券。”黄子澄分析说。

朱允炆听了,点了点头,因为他觉得黄子澄分析得有一定的道理呀。

“咳,咳,”黄子晨咳嗽了两声,“陛下,可不是微臣事后诸葛亮,

当初齐泰建议要派张信出任北平都指挥使司时,微臣就曾经反对过,

微臣说,张信是朱棣的旧部,不可大用,万一他要反水,对咱们来说,危害极大。

可是,陛下不听,说什么圣旨一下,岂可反悔?

现在,陛下你看清楚了吧,如果不是因为张信反水投靠了朱棣,那么,北平都指挥使司的军权仍然掌握在咱们手上。

朱棣就是想造反的话,能有那么容易吗?”

闻言,朱允炆心想可不是吗?

当初,他觉得张信人品可靠,没想到张信却是一个反覆无常的小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