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军国之事(1/2)
此夜,高儼与高长恭的会面十分融洽。
高儼对琅玡王高长恭在晋阳前线稳定军心的行径给予高度评价。
高长恭同样积极评价了高儼在拨乱反正、重整朝纲上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鑑於天色已晚,高儼也不想留下某些传闻,便不再留高长恭秉烛夜谈。
高长恭辞去后,高儼再度摊开纸笔,復盘著这次会面的收穫。
高长恭的顺从,不仅意味著宗室中人对他所行选择毫无保留的支持,而且晋阳军队暂时也未有过大不满。
如今北齐主要的政治力量中,幸臣已被他干废,宗室选择服从,士人受到他示好。
剩下来態度有些曖昧、模糊不清的,便是掌握军队的勛贵。
虽然方才高长恭名义上请求自己將军权收归,但此事哪里有这么简单?
目前所得不过一个名头——不过这个名头也很重要。
有了这个名头,才能顺理成章一步步將其收归己有。
那么,究竟该怎样確定他在军队中的权威呢?
高儼想到了自己的前辈们是怎样做的,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前辈——高洋、高演与高湛。
在高澄这个眾望所归的继承人遇刺后,高洋开始虽掌握大权,眾人却未对其心悦臣服。
那些掌握军队的勛贵们尤其如此。
高洋於是在后来征討柔然、契丹、库莫奚的途中,亲身上阵,大破敌军,贏得“英雄天子”之名。
终於將军国大事掌握於己手,並由此推行吏制、法制的改革。
虽然高洋后期疯癲嗜杀,但他前半生確实可圈可点。
至於高演、高湛,本就是与勛贵联合篡权。
以致於,高演上位后勛贵日盛,他欲与汉人大臣討论政事都得与私下会见。
为了改变这般局面,他也立即向北討伐库莫奚,大获牛马。
高演死后,高湛即位。
北周来犯,他亦是御驾亲征、坐镇前线。
邙山之战北齐大胜,虽不是其亲自指挥,但也成功確立了他对军国大事的领导。
由此观之,想要確定在军中权威。
最好的办法,就是御驾亲征,领导军队打一场胜仗,哪怕有些水分都可以。
后来北周宇文邕、南陈陈頊,恐怕都有同样的心思。
这也是高儼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战事如此关注原因之一。
可惜他对指挥战爭实在是一窍不通,只会纸上谈兵,不能像伯父高洋那样亲自领兵上阵。
还可以学后人之事,举办一场声势浩大、严整军风的大阅兵。
並藉此揪出军队中一些不能用的老將为典型,推行对军队的改革,从而彻底改造这支军队。
唐明皇李隆基便是这么做的。
但如今,高儼推行此事的正当性与对权力的掌控远远不如后人。
前两种方法都暂时做不到。
只能退而求其次,学高湛將大任委託给信得过的前线將帅。
若能得胜,他也能分到一部分功绩,贏得一部分將领的归心。
毕竟——只要你不在大后方微操,不乱搞事,也就混混战绩。
前线的將领就已经非常满足了。
高湛將前线用兵布阵的重任赋予给段韶、斛律光,而高儼则赋予斛律光、高长恭。
不过,这也是权宜之计。
谁让两人的身份过于敏感,一个是顶级勛贵,一个是宗室子弟。
即便高儼相信他们忠心为国,但始终让他们担任军中最高职位,终究会引起有心之人的聚集。
而且北齐军队长期由勛贵、宗室把握,本就有些畸形。
还造成过“乾明之变”,对北齐的政治格局產生反噬。
是以,高儼关於北齐军队日后建设的策略规划是:
扶持底层、汉人將领,改变北齐军队上层长期被胡人勛贵垄断的局面;
部分勛贵、宗室或转为文职,或在別的地方发挥余热;
最后,推动军事科技发展,强化其战斗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