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重提均田(1/2)

第107章 重提均田

他没有过多寒暄,目光落在李德林身上:“那篇论说均田之策论,我细阅再三,確见卓识。你既深谱其要,不妨再与我详论,我山东之地,重兴均田,是利是弊?”

李德林稳住心中激盪,略加思索,从容应答,声音沉稳清晰:“陛下明鑑,均由之制,由后魏开创,本为安民强兵之策,分无主之田予无地之人,使民可藉此为生,生民则国富,国富则兵强。齐、周皆承魏制,然施行有別。周人循製得力,而我大齐”

他微微一顿,选择了一个比较委婉的表达:“.—或因种种阻滯,未能如周之精善。

然其本意至善,今陛下欲重振此政,诚为远见。”

“其利在於安定流民,广辟税源,此利国利民之大计也。推行之要,在清丈田亩、裁汰豪强隱佔、重订授由標准、並以严法监察执行、务求均平。假以时日,大齐必可得此制之大利!”

高儼凝神听著,脸上虽无太多表情,眼中却掠过认同之色。

均田制最早在北魏冯太后时期被提出,彼时中国北方兵祸连连,大量土地被拋荒,沦为无人区。

身为游牧民族的北魏统治者对此则没有那么在意,还是用著粗暴、朴实的方式统治著北方。

在冯太后之前,北魏官员是没有俸禄的。

没错,你没有看错,当时北魏官员获得钱財的方法就是靠打仗、靠掠夺,对基层的管理基本是空白。

这种体制,如果一直能通过打仗建功立业也就罢了,虽然野蛮,但还能维持。

然而,彼时处於南北朝力量较为均衡的时期。

南朝虽不能反推北方,但也让北方难以大举入侵。

於是,旧有的建立在攻战、掠夺上的体制运转不下去了。

於是,冯太后顺应了歷史的潮流,登上了歷史舞台。

本书首发101??????.??????,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她任用汉人大臣,以“三长制”成功建立起北魏对基层的统治,颁行俸禄制度结束了以军功为绩效的制度,最重要的是“均由制”。

这个制度说起来很简单,就是给无地者分规定面积的田地,男女皆有。

但背后的意图却没有那么简单。

一来,可鼓励北方恢復生產,发展农业:

二来,分的田也不是完全无偿的,需要缴纳赋税,相当於把原先被世家豪族隱匿的人口划归朝廷管理。

三来,也有一定抑制土地兼併的作用。

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承了她的路线,继续推行均田制,將北方农业生產恢復到了应有的水准。

这也是他为什么非得汉化的原因一一继承了汉地的生產生活方式,就不得不学习继承由此之上发展而来、並与之適配的文明。

高儼为什么突然向李德林透露口风,表示他有意重兴均田制。

无他,只因北齐在这上面做得实在算不上好。

北魏分裂成东西魏之初时,高欢统治的东魏人口眾多、经济发达。

而宇文泰统治的西魏地广人稀、贫穷窘迫。

杀死高敖曹的西魏士兵受到布卷万段的赏赐,结果直到北周被篡,都没发完,其困顿可见一斑。

然而,东魏却因豪强世家眾多,利益关係复杂,均田制推行结果一般。

一穷二白的西魏却没有那么多顾虑,均田效果优秀,並以此为根基发展出府兵制,创造了关陇集团的神话。

高儼提出均田之事,看似贸然,实则有跡可循。

在他登基之前,就效仿宇文邕灭佛之事,开始清理寺產、田地,將隱匿於寺庙的人口找出。

重提均田是同样一个道理。

北齐的均田制施行效果一般,一些本来分给无地百姓的田地,被各种势力侵占。

若能將此政推行下去,既是阻止愈演愈烈的土地兼併,又增加了赋税,使百姓得到了田地。

上利国家,下利百姓,唯独不利中间的豪强势力。

“卿所言在理。”高儼微微頜首,肯定了李德林的见解。

府兵制是否真的那般天下无敌,还有待商榨。

均田制是肯定得搞下去的。

现在不像后来那般人均田地面积是真的少得可怜,被迫精耕细作。

相反,虽然北齐处於北方腹地,仍然有大量田地处於无人耕种的地步。

李德林心中一凛,陛下这轻飘飘的一句,却是认可了自己的方向。

然而,他话锋一转,选择点透其中的要害:

“陛下明察秋毫。重兴均田,確为固国之本。然其难处,亦在『施行』二字。大齐立国经年,豪右並起,隱佔成风。一纸詔令易下,而少有人敢於將其实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