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换下易林?(1/2)

他没有具体说明“做过的事”是什么,但那眼神中的厌恶和决绝,让更衣室里的老队员们都心头一凛,仿佛想起了某些不愉快的回忆。

易建联感受到了易林身上那股不同寻常的杀气,用力点了点头:“对!干他们!”

比赛在一种压抑又充满火药味的氛围中开始。

2012年8月2日,伦敦,奥林匹克篮球馆。

18:15。

b组小组赛第三轮,中国男篮对阵澳大利亚男篮的较量,在一种微妙的紧绷氛围中拉开帷幕。

球馆顶部的巨大电子计时器跳动著冰冷的数字,空气中瀰漫著混合了汗水和消毒水的气味,以及山雨欲来的沉重感。

儘管澳大利亚队的绝对核心,nba状元安德鲁·博古特因伤缺阵,未能亲临赛场,但他赛前通过媒体放出的那句“要让中国队输20分以上”的狂妄宣言,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无形的波澜。

更衣室里,易林和队友们听到了,选择了沉默。

华夏的哲学里,反击的號角只在万事俱备时吹响,打脸,务必彻底,不留余地。

这支澳大利亚队,以其彪悍乃至粗野的球风在国际篮坛“声名远扬”。

若论战术体系的精妙与球员技术的细腻,他们或许逊於欧洲诸强。

然而,他们的比赛哲学中,渗透著一种近乎原始的搏命精神。

坊间流传著戏謔却精准的调侃:当別国球队踏上球场是为了竞技,澳大利亚人踏上球场,更像是披著球衣的角斗士。

易林对此有著刻骨铭心的记忆。

前世的交锋,正是这支队伍,让他尝尽了苦头——一次凶狠的、带有明显伤害意图的犯规,將他直接撞离赛场,伤退离场。

那並非孤例。那场比赛,如同一次残酷的围猎:易林重伤倒下,朱芳雨眉骨被肘击开裂,孙悦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旧伤復发……

一场比赛下来,华夏男篮的核心轮换伤痕累累,惨烈异常。

那痛楚与愤怒,此刻在易林的神经末梢清晰復甦。

澳大利亚的首发名单出现在大屏幕上:帕蒂·米尔斯、乔·英格尔斯、彼得·德拉瓦多娃、大卫·安德森、阿莱克斯·尼尔森。

核心无疑是速度如风的控卫米尔斯和內线支柱大卫·安德森。

米尔斯,这位小个子后卫,以其闪电般的突破和精准的急停跳投闻名,华夏的外线群將面临严峻考验。

至於安德森,易林对其颇为“熟悉”——並非因其在nba的显赫成就(事实上,他在nba仅是边缘人物,数据平平),而是因为他曾短暂效力於姚明时期的休斯顿火箭队。

虽然出场机会寥寥,但沾了“火箭旧將”的光环,他的名字倒是在华夏球迷中混了个脸熟。

易林的目光在安德森那並不算突出的84分评分上停留片刻,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

“前世能狂胜我们20分?呵……”他心中瞭然,“看来光靠纸面实力可不够,少不了那些游离於规则边缘的『超常规手段』。”

前世的伤痛记忆瞬间转化为此刻高度紧绷的神经,每一个毛孔都透著警惕。

他暗自告诫自己:必须保持十二分的清醒,提防任何可能降临的危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