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大局已定(2/2)
他苍老的手指点著詔书,语气恳切:“今上仁厚,愿留王爷一命,只削藩为庶人。王妃若执意顽抗,不仅汉王性命难保,府上老幼妇孺……“
凉亭陷入死寂,唯有韦雪清佛珠转动的声响。半个时辰过去,日光渐渐西斜,她忽然起身,將案前残烛掐灭,青瓷烛台坠地的脆响惊飞了梁间的燕子,也震碎了最后的犹豫。
“我答应。“她的声音不再颤抖,却带著一种释然的苍凉。
汉王府女眷出降的消息,如同一阵旋风,迅速传遍齐鲁大地。朱红绣帘的马车驶入明军大营时,朱高炽正俯身审视沙盘,谋划著名最后的围剿。听闻此讯,他抚掌大笑,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当即下令从户部支取千两白银,命礼部连夜赶製《劝降榜文》。
不出三日,前线竖起数丈高的望楼。叛军女眷们身著素衣,披麻戴孝,在楼头哭喊著亲人的名字。
“二郎!你爹去年摔断腿,还是你娘背著去的医馆!“
“爹!祖母临终前还在想你……“带著乡音的哭喊,混著呜咽的胡笳声,在深夜的军营里迴荡,如同一把把软刀,剜著叛军將士的心。
更致命的是辕门外新立的悬赏榜。明黄缎子上,硃砂写就的“生擒汉王赏银万两,封归义侯“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个字都像烧红的烙铁,灼得人眼眶生疼。朱高煦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来自亲卫们灼热又复杂的目光。往日里忠心耿耿的统领,如今擦拭佩刀的频率格外高;曾为他挡过流矢的亲信,盯著他腰间玉带扣的眼神,竟与市集上討价还价的商贾无异。
若不是朱瞻圻与朱瞻坦兄弟二人日夜轮值,兵器不离身,只怕某个月黑风高夜,便会有人带著朱高煦去换取那金灿灿的侯位。每当夜风掠过营帐,朱高煦听著远处传来的哭號,恍惚间总会想起韦雪清最爱唱的小调。曾经温柔婉转的歌声,此刻却化作利刃,一下下剜著他千疮百孔的心。而他明白,属於自己的末路,已然近在咫尺。
洪熙二年六月十九日的齐眉山坳,浓稠的雾靄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灰网,將天地笼罩其中。露水顺著枯黄的草叶悄然滑落,在朱高煦布满裂痕的靴面上晕开深色痕跡,仿佛是命运滴落的泪渍。营帐內瀰漫著一股令人窒息的死寂,油灯的火苗在穿堂风中摇曳不定,將父子三人的身影投射在帐幕上,恍若三只困兽的剪影。
“爹!咱们完了!“朱瞻坦突然瘫倒在地,鎧甲与碎石相撞发出刺耳的声响,惊飞了梁间棲息的寒鸦。
他的声音带著哭腔,近乎绝望地嘶吼道:“营外的士卒今早全跑光了!如今只剩三十几个老弱残兵,连刀都拿不稳!“泪水混著脸上的血污,在他的脸颊上划出一道道沟壑,“儿子不要做什么太子了,儿子只想跟您一起活下去,哪怕做个平民百姓……“
朱瞻圻倚著锈跡斑斑的断戟,曾经飞扬跋扈的眉角如今掛满灰败与疲惫。他望著父亲身上那件染血的披风——那曾是靖难战场上最耀眼的战旗,象徵著荣耀与英勇,如今却沾满泥污、汗渍与无数场败仗的屈辱。
晨雾如幽灵般漫进帐中,將三人的身影渐渐揉成模糊的轮廓,恰似他们那早已破碎、摇摇欲坠的帝王梦。
当第一缕微弱的阳光艰难地刺破雾靄,三副沉重的玄铁甲冑轰然坠地,在寂静的山谷中迴荡出沉闷的声响。朱高煦裸露的脊背上,旧年征战留下的伤疤如扭曲的蜈蚣般蜿蜒,每一道疤痕都诉说著往昔的辉煌与今日的讽刺。他挺直了早已不再挺拔的脊樑,带著两个儿子,赤著上身,脚步踉蹌地踩著满地碎甲走出营寨。晨风吹过,掀起他们凌乱的髮丝,露出脖颈间那深深的、昨夜自縊未果留下的勒痕。
不远处,朝廷大军的阵列如钢铁长城般横亘眼前。戈矛如林,在阳光下闪烁著森冷的寒光;旌旗蔽日,明黄龙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军靴整齐踏地的轰鸣震得地面微微颤抖,仿佛是天地在为这场叛乱的终结而奏响丧钟。
朱高煦抬眼望去,望著龙輦上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他忽然想起永乐年间,他们兄弟二人曾並轡奔驰在燕山脚下,谈笑风生,那时的他们谁能料到,今日竟会隔著千军万马,在这充满血腥与绝望的战场上相见?
“陛下!臣弟知罪!“朱高煦的额头重重地磕在尖锐的碎石上,鲜血顺著沟壑蜿蜒而下,在黄土上绘出一道道诡异的图腾。朱瞻圻与朱瞻坦亦跟著叩首,前额与地面撞击的闷响,混著此起彼伏的甲冑摩擦声,在空旷的山谷间久久迴荡,诉说著失败者的屈辱与悔恨。
龙輦的明黄帷幔缓缓掀开,朱高炽坐在輦中,望著匍匐在地的至亲,眼中闪过复杂的神色。眼前这个蓬头垢面、狼狈不堪的人,竟与记忆中鲜衣怒马、意气风发的少年重叠。当年父亲朱棣指著他,骄傲地说“吾家千里驹“时,所有人都以为他会成为辅佐明君的肱骨之臣。谁能想到,权力的诱惑如同致命的毒酒,竟將曾经亲密无间的手足,酿成了不死不休的仇敌?
“解甲归田,是尔等唯一生路。“皇帝的声音裹著晨雾,低沉而苍凉,带著难以辨明的悲悯与威严。他轻轻挥了挥手,龙輦缓缓调转方向。然而,就在转过山坳的瞬间,一阵压抑的啜泣声隱隱传来——那是汉王的家眷们,正被押解著离开这片浸染了无数鲜血的修罗场,她们的哭声为这场叛乱画上了悲伤的註脚。
战爭结束了,可善后工作却远没有结束。诛杀?圈禁?流放?每一条处理建议都像悬在头顶的利剑,让他难以抉择。杨士奇主张“斩草除根,以绝后患“,认为应將汉王一脉尽数屠戮;杨荣则提议“留其性命,以彰仁德“,建议圈禁汉庶人及其子女,再设法让他们自尽。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在大殿內激烈交锋,震得蟠龙柱上的金鳞仿佛都在微微颤动。
最终,皇帝將硃批递给太子朱瞻基,目光落在儿子腰间的玉珏——那正是汉王叛乱前亲手所赠的礼物。朱瞻基缓缓展开奏摺,墨跡未乾的“圈禁自尽“四字映入眼帘。他握著狼毫的手微微一顿,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幼时与堂弟们在御园追逐嬉戏的光景。但很快,他眼神一凛,笔尖坚定地落下,在黄綾上划出一道决绝的弧线。
从此,歷史的书页翻过这血腥的一章,只留下“汉王之乱“四个字,在民间的说书声里,在文人的笔墨间,化作一声沉重的嘆息,供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