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革故鼎新(1/2)

洪熙九年二月初一,凛冽的寒风仍在紫禁城上空盘旋,却吹不散午门广场上的庄重肃穆。隨著钟鼓齐鸣,鎏金詔书在阳光下缓缓展开,朱红印泥闪烁著威严的光芒。朱高炽身著明黄龙袍,手持玉笏立於城楼之上,俯瞰著丹陛下排列整齐的文武百官,声音浑厚而坚定:“边关乃国之藩篱,將士为社稷柱石。今日颁此《边军革新詔》,便是要让九边重现清明,重塑大明军威!”

这份凝聚著皇帝心血的詔书,以硃砂工整誊写,开篇便定下基调:“自洪熙六年至今,九边重镇所有中级以下军官,凡涉贪墨军餉者,即时退还赃银,既往不咎;逾期顽抗,必以国法严惩不贷!”为確保政令能够被准確理解与执行,礼部连夜组织人手编纂《革新条例详解》,不仅详细阐释詔书中的每一条款,还精心绘製了多幅图文並茂的案例图解。其中,大同参將主动退还剋扣士卒的五百两餉银后官復原职,与蓟州千户拒不退银、负隅顽抗最终被抄家流放的鲜明对比,被著重標註,隨詔书一同快马加鞭送往边关各地。

在大同军营,一位曾鬼迷心窍剋扣军餉的参將,得知消息后连夜翻出藏在密室中的银箱。第二日清晨,他面色苍白却神情坚定地捧著银箱,跪在点將台前。当总兵郑亨当眾宣读赦免令时,台下数千士卒先是一愣,隨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陛下圣明!”声浪直衝云霄,惊飞了营地上空的飞鸟。

而在蓟州,一位冥顽不灵的千户,还妄图凭藉家中豢养的数十名家丁负隅顽抗。锦衣卫的绣春刀寒光一闪,瞬间將其制服。抄家那日,整箱整箱的金银財宝被从他奢华的府邸中抬出,当他的家人被押上前往海南的流放船时,围观的士兵们眼中既有恐惧,又充满了快意。

然而,此次革新真正震撼人心的,是对沿用多年的连坐制度的大胆改革。朱高炽大笔一挥,在詔书中写下:“革除株连旧弊,首恶必惩,从犯悔过者从轻。”这短短十余字,如同一把重锤,击碎了自太祖年间便根深蒂固的铁律,让边关將士们看到了新的希望。蓟州总兵陈理作为新政策的首批推行者,以身作则。当一名因协从贪腐而惶惶不可终日的千总,在得知新规后主动前来揭发自己的上级时,陈理並未急於定夺,而是亲自带领人手展开详细审查。確认情况属实后,他依照新规,仅仅將这名千总降为百户,並未像以往那样大范围牵连追究其他人的责任。

这一决定在蓟州军营中引发了强烈震动,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以往因惧怕受到株连而选择沉默的下级军官们,心中的顾虑被一扫而空,纷纷拿起笔,將上级的不法行为详细记录並上报。在这种自下而上的监督压力下,中级军官们不得不严於律己,克己奉公。短短数日间,蓟州的军纪便焕然一新,训练场上的喊杀声愈发响亮,士兵们的眼神中也重新燃起了斗志。

眼见蓟州实施新政策大获成功,宣府和大同也迅速跟上革新的步伐。在大同军镇,八名中级军官在下属检举揭发的压力下,主动带著帐本,在总兵府门前长跪不起,痛哭流涕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並承诺归还所有贪墨的餉银。而在宣府,十余名下级军官更是联合起来,实名举报六名千户以上的中高级军官。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与法律威慑下,这些平日里威风八面的军官,不得不乖乖地將侵占士兵的餉银,一分不少地退还。

这场席捲九边的革新风暴,如春风化雨,滋润著每一处边关重镇。榆林的军卒们惊喜地发现,那些剋扣多年的冬衣款终於足额补发;甘肃的將领们开始主动將军餉帐目张贴在军营公示栏,接受全体士兵的监督。曾经因贪腐而紧张对立的官兵关係,渐渐变得融洽和谐,化作训练场上的互相鼓励与支持。当大同总兵府的辕门前,出现士兵们自发凑钱製作的“清廉治军”匾额时,白髮苍苍的郑亨伸手抚摸著匾额上的金字,浑浊的眼中泛起了泪光。他知道,这片浸染著无数將士鲜血与汗水的边关,终於迎来了真正的春天,而大明的边疆,也將在这股革新的浪潮中,变得更加坚不可摧。

洪熙九年深冬,凛冽的北风呼啸著掠过紫禁城的飞檐斗拱,朱高炽佇立在奉天殿的汉白玉栏杆旁,凝视著眼前巨大的九边舆图。图上密密麻麻標註的兵力部署,宛如一副沉重的枷锁,压得这位帝王眉头深锁。永乐年间,太宗皇帝为抵御蒙古铁骑,在九边重镇屯驻了多达96万大军。时光流转,这些曾经的卫国雄师,如今却因人员冗余,成了朝廷沉重的財政负担。

“杨爱卿,冗兵不除,国无寧日。“朱高炽转身望向內阁大学士杨荣,目光中透著破釜沉舟的决心,“就依你所奏之策,著手精简裁汰。“隨著三道詔令如雪般飞向九边,一场涉及数十万將士的变革,在北疆大地轰然展开。

在白山黑水环绕的辽东镇,变革的浪潮来得尤为猛烈。演武场上,军號声与呜咽声交织迴荡。

有五万人面色凝重地站在一旁,他们或是父子同伍中的子辈,或是年过四十的老兵,手中攥著朝廷发放的田契文书,眼中满是不舍与悵然。总兵朱荣身披鎧甲,亲自为这些即將离去的將士送行。这位征战多年的老將,声音哽咽:“兄弟们放心归乡!只要朱某一日在,韃靼休想踏进辽东半步!“

而在演武场的另一角,重新整编的精锐士卒正在操练新式火器,开弹的爆炸声震落了城墙上的积雪,也宣告著一支更精锐的劲旅即將崛起。

蓟州镇作为京畿的重要门户,裁撤力度更是惊人。十万大军中,整整四万人被列入裁撤名单。这些曾在天子脚下戍边的汉子,背著简陋的行囊,沿著官道缓缓南行。他们的脚步声与车轮声交织,在旷野中迴荡。有的士卒挑著担子,有的牵著耕牛,行囊里装著朝廷发放的安家银。而留守的六万精锐,则日夜操练著燧发枪,城墙上新铸的火炮昂首挺立,黑洞洞的炮口仿佛在无声诉说著此地防御力量的蜕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