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新世界、新气象(2/2)

深夜的紫禁城角楼上,朱高炽披著轻便的锦袍凭栏而立。贴身太监小心翼翼地捧著热茶侍立一旁,生怕惊扰了皇帝的思绪。远处的京城灯火如星海般璀璨,从正阳门到崇文门,从棋盘街到琉璃厂,连绵的灯火勾勒出城池的轮廓,连空气里都飘著市井的烟火气与淡淡的香。他望著这久违的繁华盛景,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洪熙新政”推行十余年来,那些曾让他寢食难安的改革举措,终於在大明的土地上结出了沉甸甸的硕果。

回溯洪熙二年,当他下定决心全面铺开新政时,朝堂上不乏质疑之声。有人说开海禁会引倭寇入寇,有人说革新农具会动摇农本,有人说扩充海军是劳民伤財。但他力排眾议,坚信“民为邦本,本固邦寧”,十余年来从未动摇。如今看来,所有的坚持都有了回报——大明已悄然步入歷史上最鼎盛的时期。

开海禁的詔令下达十年后,东南沿海的泉州、寧波、广州三大港口早已是商船云集的景象。巨大的福船、广船首尾相接,桅杆如林,甲板上堆满了待运的货物。西洋的胡椒、苏木、象牙顺著季风而来,南洋的红木、香料、宝石通过海运北上,连远在美洲的白银都沿著新开闢的航线源源不断流入大明,充实著国库与民间的財富。官府授权民间商號组建的“两京十三行”,专门主持海外贸易事务,不仅规范了市场秩序,每年更能为国库上缴数百万两白银的赋税,比开国初年整整翻了三倍。港口周边的商號、货栈、造船工坊鳞次櫛比,带动了数万人就业,昔日的渔村早已变成繁华的市镇。

工部牵头的技术革新更是让大明的生產力实现了质的飞跃。江南的织户们普遍用上了改良后的“拇指飞梭机”,只需手指轻拨,飞梭便能在经线间快速穿梭,一个织工的生產效率抵得上从前三人,松江、苏州的布產量激增,不仅满足国內需求,更通过商船远销至南洋、西洋,成为各国爭抢的紧俏货。铁矿开採与冶炼技术的突破同样显著,“焦炭冶铁法”替代了传统的木炭冶铁,熔炉温度大幅提升,铁器质量与產量双双翻倍。坚固耐用的铁锅、锋利轻便的农具、精良的兵器通过漕运与海运送往各地,甚至连遥远的非洲东海岸,都能看到大明铁器的身影。

海军的发展更是彰显著帝国的实力。浙东水师、福建水师和两广水师三大舰队规模已达一千二百余艘战船,从小巧灵活的巡逻艇到能容纳数百人的大型福船,各类舰船配备齐全。当年郑和下西洋遗留的数艘“宝船”经过改造,成为远洋巡逻舰,常年在印度洋、太平洋的航线上护航商船,驱逐海盗,確保海上贸易通道的安全。

在吕宋、马来半岛等海外据点,大明移民已超过十万人,当地仿照內地建制设立州县,开设儒学学堂,修建驛站码头,市集上不仅能听到熟悉的乡音,更能看到贩卖茶叶、丝绸的商铺,中华文化的影响正隨著商船与移民,悄然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江南的城镇中,一种全新的生產关係正在悄然兴起。“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僱佣模式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织坊、纺作坊中大范围出现。苏州城东的织坊区內,数百台织机昼夜不停地运转,机户们投资建厂、购置设备,机工们则按日领取工钱,凭手艺吃饭,双方通过契约明確权利义务。松江的纺作坊更是连成一片,从採摘、去籽、纺纱到织布,形成了完整的產业链,每日產出的布堆积如山,通过水路运往全国各地。这种被后世称为“资本主义萌芽”的生產方式,在湿润的江南土地上蓬勃生长,为大明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库的帐本上,一串串数字记录著帝国的富庶:白银储备已超过三千万两,黄金百万两,粮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足够全国支用五年之久。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大明当之无愧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最强大的帝国。

101看书 海量小说在 101 看书网,101????????????.??????任你读 全手打无错站

洪熙十四年五月,京城的初夏已带著几分燥热,紫禁城的梧桐树叶绿得发亮。

距离六十一岁大寿还有不到三月,朱高炽近来总觉精力不济,批阅奏摺不到半个时辰便会头晕目眩。

这日午后,他在御园藤椅上小憩醒来,望著满园盛放的芍药,又想起户部刚呈上来的国库清单,见国强民富、四海昇平,心中那股对朝政的倦怠感愈发浓重。他无意识地对身旁侍立的近侍感嘆:“天下已定,边境无虞,百姓安康,朕也该享几天清福。”

这番话並非隨口说说。几日后,朱高炽便在早朝上,下旨改革中枢制度:“自今日起,朝廷日常政务由內阁首辅杨士奇总领,各部司奏摺先呈內阁核议;遇有军国大事,需经內阁会议议定具体方案后,再呈朕与太子朱瞻基过目定夺。”

旨意一出,满朝文武虽有惊讶却无人反对——杨士奇辅佐两朝,品行端正,才干卓绝,由他总领政务,实乃眾望所归。这道詔令,標誌著朱高炽正式將朝政实权交予內阁,自己则退居幕后,安心养病。

杨士奇何等精明,他深知“木秀於林,风必摧之”的道理,更明白大权在握极易招致“专权”非议。退朝后,他立刻在內阁值房召集几位阁臣商议,很快便有了章程。

次日,他便向皇帝递上奏摺,提出推行“眾人商量制”以完善政务决策:规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三天召开“內阁扩大会议”,参会人员除內阁成员外,还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大理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等九卿官员,以及英国公张辅等十三位功勋卓著的勛贵,凡涉及重大政策制定、重要官员任免、大额钱粮调拨等事务,都需在会上公开商议,经多数人同意方可推行。

朱高炽看罢奏摺,对杨士奇的谨慎颇为讚赏,当即硃批“准奏”。杨士奇並未止步於此,他又考虑到地方诉求往往难以上达中枢,再次上书提议:令各省从在籍举人、有声望的乡绅、实力雄厚的大商人中推选出五名“地方代表”常驻京城,每半年轮换一次。这些代表可列席內阁扩大会议,在涉及本省灾情賑济、税赋调整、水利兴修等事务时,有权陈述地方实际情况,代表百姓利益发声。这一举措打破了以往“朝堂议事仅闻官声”的局限,让决策更贴合各地实际。

此时此刻的杨士奇,站在內阁值房的窗前望著皇城,並未意识到自己正在书写帝国的近代化篇章。他推行的“內阁扩大会议”,通过固定参会人员、明確议事规则、实行多数表决,已具备了近代內阁制的核心特徵;而地方代表列席议事的制度,更是蕴含著议会制中“代议制”的雏形。这些制度虽未像后世那般明確定名,也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著大明的权力运行模式——从以往的皇权独断或少数大臣决策,转向更具包容性的集体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