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锦绣阁(1/2)

洪熙十四年的大寿过后,紫禁城的享乐氛围愈发浓厚。

一日深夜,朱高炽拥著赵贵妃在乾清宫寢殿休息,指尖划过冰凉的龙纹雕柱,忽然皱起眉头,內心隱隱觉得这歷代皇帝居住的正殿太过肃杀,朱红宫墙与鎏金樑柱间满是威严,实在不合此刻安逸享乐的心境。

他將这想法对怀中的赵贵妃说了,语气里带著几分不满:“这乾清宫处处透著规矩,住得久了只觉压抑,哪有半分舒心滋味?”

赵贵妃闻言连连点头,她本就觉得乾清宫太过庄严,每次踏入都忍不住屏气凝神,此刻更是顺著皇帝的心意说:“陛下说得是,臣妾也觉得这里太肃穆了些。尤其是那『敬天勤民』的匾额掛在正殿,咱们在后面的房间歇脚,总觉得心里膈应,確实不太適合呢。”

朱高炽听她这般说,顿时更觉自己的想法有理。经过一整夜的思索,第二天清晨朱高炽便召来太监擬旨,声音带著不容置疑的决断与严肃:“传朕旨意,拆养心殿旧址,在此处新建锦绣阁。阁內需雕樑画栋,引活水入园,还要备齐戏台、暖阁、浴池,往后朕与诸妃便移居此处居住。”

工部接到圣旨后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派出大批官员与匠人前往养心殿旧址。他们先是细致考察地形,丈量尺寸,隨后有条不紊地拆除旧址上的旧建筑,砖瓦木料分类堆放。

工部尚书徐樽亲自带著图纸房的匠人在现场反覆勘察、绘製设计图,几易其稿后呈给皇帝过目,待朱高炽圈定方案,便火速召集京中最顶尖的能工巧匠,从江南调运楠木,从山东採买琉璃,连铺地的木地板都特意选用质地坚硬的紫檀木,务求材料精良。

朱高炽在对工部呈上的数套方案进行仔细挑选后,又特意补充了一道口諭:“拆养心殿务必要拆得乾净,旧地基、老柱子什么都不要留下,全换新的!建锦绣阁则要极尽精美,樑柱用楠木,窗欞嵌琉璃,地面全铺木地板,各处雕饰都要精巧华丽,切莫失了皇家体面。”

工部尚书徐樽接到命令后更是不敢怠慢,索性在工地旁搭了临时帐篷,日夜监工。

工匠们轮班赶工,白日里锯木声、敲打声不绝於耳,夜晚则点起数百盏油灯继续施工,火光將半个紫禁城都映照得如同白昼。

仅仅三个月时间,一座三层楼阁便拔地而起:一层设宴会厅与戏台,可容数十人宴饮观戏;二层分隔出数间暖阁,每间都铺著厚毡,陈设著软榻与熏炉,专供居住;三层则为观景台,凭栏可眺望紫禁城全景与远处的西山。廊柱上雕满腾云驾雾的金龙,窗格內嵌著五彩琉璃,阳光透过时折射出斑斕的光影,当真是名副其实的“锦绣堆砌”。楼阁四周还挖了人工湖,引玉泉山的活水入池,湖中种满荷,岸边栽著垂柳与玉兰,四季都有景致可赏。

朱高炽亲自前来视察时,站在三层观景台上俯瞰满园风光,又转身打量著阁內精美的雕饰与华丽的陈设,忍不住得意地大笑起来,对身旁的徐樽说:“徐爱卿你看,此阁这般气派,可比当年的阿房宫耶?”

徐樽心中早有准备,连忙躬身回答:“陛下此言差矣。秦皇建阿房宫劳民伤財,以致天下动盪;而陛下仁德爱民,新政十余年国泰民安,此阁不过是盛世之下的一点缀,彰显我大明富足,绝非奢靡之象徵。陛下圣明,远胜秦皇多矣!”

这番话说得朱高炽心怒放,他拍著徐樽的肩膀大夸:“徐阁老真是朕的股肱之臣,最懂朕的心意!”当即下令赏赐徐樽白银百两,绸缎二十匹。

这期间,並非没有官员私下议论,觉得皇帝大兴土木过於铺张。但朱高炽早有准备,建造锦绣阁的所有费用,全都是从他的內府库银中支出——这部分银子来自皇帝的私人收入与各地贡品,並未动用国库的一分一毫。官员们即便觉得不妥,也找不到合適的理由进諫,只能眼睁睁看著锦绣阁拔地而起,成为紫禁城中最耀眼的新地標,见证著洪熙朝晚年的安逸与享乐。

洪熙十五年正月初二,紫禁城还笼罩在新年的喜庆氛围中,朱高炽便带著赵贵妃、顾顺妃、王淑妃正式移居刚建成的锦绣阁。楼阁內暖意融融,琉璃窗折射著晨光,与乾清宫的肃穆截然不同。当日,皇帝特意下旨昭告群臣:“自今日起,凡军国大事,由太子朱瞻基与內阁首辅杨士奇共议决断;重要奏疏呈送锦绣阁,由朕画硃批即可,不必日日覲见,更不必事无巨细皆来请示。”这道旨意,几乎將朝政的决策权彻底交予太子与內阁,为自己的享乐生活划下了明確的界限。

太子朱瞻基在东宫接到父亲的旨意,心中一块大石终於落地。他隨即在文华殿召开首次“辅政会议”,杨士奇、英国公张辅等重臣悉数列席。会上,眾人围绕“维稳北方军餉调度”“增收江南商税细则”等新政议题展开討论,朱瞻基条理清晰地提出见解,时而倾听老臣建议,时而拍板定夺,举手投足间已颇具帝王风范。散会后,他望著窗外初升的朝阳,內心由衷感慨:“父皇终是放心將这天下交予儿臣了。”

而移居锦绣阁的朱高炽,则彻底过上了梦寐以求的醉生梦死的生活。每日晨起,他便坐在观景台的软榻上,听赵贵妃弹琵琶、王淑妃唱小曲,顾顺妃则在一旁研墨铺纸,为他抄写閒诗;午饭后,三人陪著他在庭院的暖廊里嬉游,或是掷骰子赌些小玩意儿,或是比赛放风箏,笑声洒满整个阁楼;下午阳光正好时,他便拥著最宠爱的赵贵妃在暖阁里耳鬢廝磨,说些无关朝政的情话;晚间,戏台上演著新编的杂剧,他与三妃围坐一桌,边饮酒边看戏,时不时为精彩的唱段鼓掌喝彩;到了深夜,自然是与妃嬪在寢殿欢度春宵,靠著“灵丹妙药”延续著享乐的时光。如今的皇帝,唯一会主动过问的事,便是贴身太监每日匯报的“內府银库是否充足”,生怕享乐之事因银钱短缺而中断。

兴致来时,朱高炽还会打破“非节庆不出宫”的惯例,白天带著妃嬪乘龙輦前往紫禁城外的玉液池。湖边早已备好画舫,他与三妃坐在舫中,看两岸柳丝依依,听渔翁唱晚,偶尔还会亲自摇桨,惹得妃嬪们阵阵娇笑。有时则躲在锦绣阁的暖阁里,拉著妃嬪一起看新排的《长生殿》,看到动情处,还会对赵贵妃感嘆:“咱们可比唐玄宗与杨贵妃自在多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