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朕要打仗(1/2)
藩属国朝贡的正向意义很大,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將,甚至连京师百姓,都与有荣焉。★?? ????????Ж.cㄖ?? ????
为体现天朝上国的仁厚宽大,群臣皆上奏朱棣,回礼一定不能寒酸。
李青对这些撑面子的行为不以为然,却也不好阻止,毕竟刚恢復建交,为了以后更好的和海外诸国交流,吃点儿亏也没什么。
古人好名犹胜好利,朱棣也不能免俗,对几个藩属国的回礼相当丰厚,即便拋开物价差,也顶得上贡品的两倍。
各国使臣喜笑顏开,再三表达谢意后才告辞离开。
李青怕这些人,以后动不动就来个朝贡,薅大明羊毛,便建议朱棣,对朝贡做出限制。
——朝贡五年一次!
群臣不允,称:天朝上国有容乃大,不应为了利益得失,將人拒之门外,只要人来,隨时欢迎。
但群臣也不是都反对李青,比如夏原吉,他就相当支持李青。
不止是他,道衍、小胖,都力挺李青。
支持的李青的人不多,但分量极重。
朱棣好面子,却也不是地主家的傻儿子,一番思量过后,折了个中。
——朝贡三年一次!
……
织造局、瓷窑、龙江船厂……李青都在密切关注,那股子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感觉,他有深刻体会。
不过,朝廷的开销也確实大,钱如流水。
夏原吉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屡次上奏朱棣先把修书停了,朱棣坚决不允。
有时朱棣被吵烦了,就派夏原吉再去浙西监督抗洪事宜,弄得老夏一点儿脾气都没有。
李青偶尔閒暇之时,也会去文渊阁看看修书。
修书的总人数,已达到恐怖的三千人,都是饱学之士,且字儿写的相当好看的人。
而且,修书和李青想像也不同,並不是单纯的抄书,而是先將收集来的书,分门別类,整理归纳,而后进行翻译,以这时的语法重新誊抄。
隨著了解,他愈发觉得修书的意义重大。
因为这时代的书,不像后世那般,虽然印刷术已经普及,但敝帚自珍的现象太严重了,很多书都是孤本,並未得到传播。
但,谁让朱棣是皇帝呢,一旨令下:交书者赏,藏书者罚!
大量的孤本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上至先秦,下至前朝,各种各样,五八门的书籍现世。
可以预见,若无这次修书总动员,很多书都会隨著时间推移,逐渐消失在歷史长河中。
更让李青惊喜的是,很多被统治者掩藏的真相,隨著这次修书也浮出水面。
要知道,史书不只官方修,民间也有不少饱学之士,暗戳戳的修史,而后一代代流传下去。
相比官方的政治正確,他们的真实性更高。
而朱棣对这一现象,也做出了正向决策,出现衝突时,不可因出身来判定对错,哪个更合逻辑,更合乎情理,以哪个为標准。
不涉及本朝,官员们自然能无所顾忌,遵旨照做。
为了能让这些人更好的工作,朱棣命光禄寺为专门其准备饭菜,由太监送到嘴边,修书之人只管吃就成。
同时,朱棣还派锦衣卫保护他们安全,待遇简直好到没边。
总编解縉,监製姚广孝,翰林院的饱学之士,尽皆参与在內,这些个人做官如何且不论,但学问是真的顶。
此外,那些民间的人才,也不逊色多少,尤其是那一手字,一撇一捺都赏心悦目,观感极佳。
搜罗天下书籍,又以数千才子来修,可以预见这部书將会多么浩瀚。
李青不禁感嘆:大典之外,將再无他书。
《永乐大典》被誉为史上第一本百科全书,对华夏的影响力不可估量,儘管到了最后,绝大多数都遗失了,但还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诸如:《旧唐书》《旧五代史》《宋会要辑编》《续资治通鑑长编》《水注经》《薛仁贵征辽事略》……
这些书要么是失传后,被清朝从《永乐大典》中摘录出来的;要么是修大典时才浮出水面,流传后世。
而且,李青还注意到不少人都抄一句背一句,竭尽全力的记住內容。
这时代没有娱乐腐蚀,古人早睡早起,尤其是这些读书人,个个好记性,背个文章並不难。
李青嘴角泛起一抹笑意,对大典的正向意义有了更深的感触。
他吁了口气,轻声自语:“所谓大势或许我无法改变,不过保下这部书还是可以做到的。”
“你嘀咕什么呢?”
李青一个激灵,转眼看到是道衍,没好气道,“你这老头走路怎么没声啊!”
“是你想事入神了,与贫僧何干?”道衍捶著腰坐下,抱怨道,“皇上也真是的,放著你这个年轻的不用,偏偏用我这个快七十岁的老头子。”
“谁让你是大师呢。”李青失笑,提起茶壶给他添了杯茶,问道,“修书还要多久啊?”
道衍苦笑:“要很久。”
“……”李青翻了个白眼儿,见老和尚满脸疲倦,劝道:“累了就歇歇,晚上回寺庙就別做功课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