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赵立春的命脉!田国富的野心!(1/2)

夕阳西沉。

一辆大巴车缓缓驶入汉东省界收费站。

过减速带的抖动,將熟睡的田国富顛醒。

抬手拨开一点窗帘,瞅了外面一眼。

隨后又目光警惕的,扫了一圈车內。

確认没有任何异常后,这才踏实的鬆了一口气。

抬腕看一下时间,已经过了下午六点。

大巴车过了汉东省界收费站,起码还要半小时才能到海云市。

这一趟汉东之行,为了掩人耳目,田国富可谓是煞费苦心。

他让调查组成员分批出发,有的搭乘火车,也有的长途自驾。

而他则带领一部分人,先坐飞机到东山省,再转乘长途大巴。

搞得如此麻烦,就是因为他这次带人来,是暗访调查,不想暴露行踪。

呲的一声。

大巴车打开车门。

两名身著制服的运管和交警,例行登车检查。

有点做贼心虚的田国富,连忙拿起报纸假装翻阅。

“他们应该只是查客车有没有超载!”

“这辆大巴车经常跑这条客运线,肯定手续齐全。”

“加上车內也没有人员超载,应该隨便查一查,就会放行!”

田国富心里安慰著自己。

但当交警从身旁经过走向车尾的时候,他依然心臟紧张得怦怦跳。

等交警走回来再次经过身边,没有任何停留,走向了前面。

田国富暗暗鬆了一口气。

很快,大巴车继续出发。

田国富好奇的抬头看著车前方。

驶入汉东省內,高速公路瞬间大不一样。

原本单向两车道的高速,变成了四车道。

黑色沥青路面不仅开阔平直,白色的路边標线也十分清晰。

而且还客货分离,最左侧的两条车道限速120公里,是小客车专用,大客车大货车禁止驶入。

行驶在这么好的高速公路上,大巴车自然很快提速,在第三根车道上不断提速,朝著海云市狂奔。

一些私家车飞快的从左侧驶过,肉眼可见的迅速与大巴车拉开距离。

“我的天!这速度,肯定不止120公里啊!”

田国富刚发出感慨,坐一旁的蔡光磊就笑道:

“这么宽敞平顺的高速路,不开快车岂不是太可惜了?”

“也是,车少路好,还没测速,正好可以尽情的飆车。”

说著,田国富前后左右瞅了瞅。

“这条高速公路,看起来像是最近才从双向四车道,扩建成八车道的。”

“不过路上都没几辆车,有必要耗费巨资扩建吗?这不是浪费,又是什么呢?”

田国富摇头嘆息。

一副因劳民伤財,而特別惋惜心痛的样子。

蔡光磊嗤笑道:“这怎么能说是浪费呢?人家理由早就想好了,这叫超前规划、超前建设,让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助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田国富轻蔑冷哼。

“藉口!纯粹就是扩大工程规模、增加项目预算,以便多捞钱的藉口!”

“乍一听,好像有点道理,趁著经济水平还不够高,把基建搞好一点,既能拉动经济,也能避免將来升级改造要更多钱。”

“但实际呢?像这样路上都没几辆车跑,却扩建双向八车道,跟飞机跑道似的宽敞空旷,这不是打著超前建设的名义捞钱又是什么?”

“可不是嘛!”

蔡光磊附和道:“虽说这些年,咱们汽车工业飞速发展,汽车价格越来越便宜,但便宜的麵包车都要好几万,多少老百姓买得起?”

“汽车数量都有限,跑高速给过路费的,自然就更少了,我估计这条路每天收的过路费,恐怕都不够日常的维护保养和贷款利息!”

田国富一脸戏謔的笑道:

“够不够维保和利息,他们才不管呢!”

“反正有工程项目,才有搞钱的噱头!”

“这倒也是!”

蔡光磊笑呵呵的说道:

“而且问起来,他们还冠冕堂皇,振振有词!”

“说汉东已经有多条高速公路车流量巨大,为了满足未来更加旺盛的出行需求,不仅要急需扩容改造,还应该新建更多的高速公路,优化路网结构!”

“还说汉东这些高速公路新建和扩建工程,是採用特许经营模式,让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的,是企业的自主经营行为,並没有浪费一分钱的財政经费!”

田国富冷笑摇头。

“理由真是够冠冕堂皇的!”

“没有財政一分钱,难道就能隨便铺张浪费吗?”

“让社会资本参与基建,唯利是图的他们,会不会偷工减料呢?”

“就算工程质量符合国家標准,但收费標准和收费期限,又是否合理呢?”

“最关键的是,打著扶持民营经济的名义,將风险小、利润大的基建项目,交给特定的某些民营企业,这难道不是利益输送?”

田国富这一上头,就忍不住吐槽一大堆。

头脑还算清醒的蔡光磊,急忙递眼色,示意他少说两句。

这辆从东山开往汉东的省际大巴车上,谁知道会不会有汉东体制內的。

万一把两人的对话传了出去,他们这个秘密调查组,岂不是就打草惊蛇了?

他们赶在第一巡视组之前来汉东,可不是单纯为了打前哨。

而是想通过暗访的方式,找到更多的线索,以便巡视组到了后,在汉东掀起更大规模、更高烈度的反腐风暴,最好把一把手赵立春都给拉下马。

第一站之所以选择毗邻东山、紧邻大海,以化工闻名的海云市,就是因为赵立春曾在这里任职多年,搞好了化工经济,得以升迁调任京州当市长。

换而言之。

汉东省海云市,就是赵立春发家的地方,是他平步青云的起点。

如今堪称海云经济支柱的化学工业园区,就是早些年让赵立春得以升迁的政绩工程。

即便过去很多年里,赵立春的政敌们,已经明里暗里,將这个政绩工程查了无数遍。

钟正国当汉东一把手期间,还让梁群峰安排过多个部门组成的调查组,深入调查过这个化工园。

发现赵立春当年,为了儘快发展好化工经济,各方面的举措都搞得比较激进,但也符合当年的法律法规。

再后来赵立春当上了汉东副省长,还下大力气在环保和消防方面,將汉东全省的化工行业来了个全面升级。

这次升级,不仅让汉东全省的化工行业更加环保安全,而且技术升级、效率提升,让汉东成为了化工第一大省。

正好这时候,国家鼓励轻工业出口创匯,服装玩具家电等行业迅猛发展,带动原材料需求量暴增,让汉东的化工行业赚翻了。

本就相对富庶的汉东,又有了繁荣的化工经济,自然而然成为了排行第二的经济大省,有充足税收的赵立春,才有底气废除农业税。

因此。

海云,是赵立春的升迁起点。

化工,是赵立春的升迁法宝。

那么来海云调查化工园,自然就是直击赵立春的命脉。

当然。

钟正国和梁群峰,以前掘地三尺般都没查出赵立春有什么问题。

田国富这一趟来海云暗访,当然也没奢望能挖到猛料扳倒赵立春。

他主要目標,是现任的海云市委书纪董卫祥。

这个董卫祥是赵立春的铁桿心腹之一。

要不然,赵立春也不会安排他,在这么重要的地级市当一把手。

董卫祥本人也十分乐於在海云市任职,明明能升迁去省里,他都不乐意。

田国富估计他是从村镇一步步升上来的,在海云市苦心经营多年,人脉关係早已盘根错节、根深蒂固。

如果调任去汉东省里,是能有更高的职务级別,掌握更大的权力,但显然还不如留在海云当『土皇帝』。

赵立春显然也希望,能有一个有能力且信得过的人,可以在海云市將化工经济持续做大做强,因而也没调动过董卫祥。

看著窗外飞逝的田野风光。

田国富脑海里暗暗盘算著,如何拿下董卫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