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可是有强敌来犯?(1/2)

行军途中。

念头在蓝玉脑中盘桓。

要不要,就在这荒山野岭,做了他?

只要朱元璋一死,大明必定內乱。

太子朱標早亡,皇太孙允炆懦弱,根本压不住燕王、晋王那些手握重兵的藩王。

到时候,大明四分五裂,殿下便可趁机挥师北上,一统天下……

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便被他立刻掐灭了。

不行。

蓝玉摇了摇头。

殿下的目光,在更广阔的南方,在那片无垠的大海和大海尽头的土地上。

自己若是自作主张,坏了殿下的大事,那才是万死莫赎。

想通了这一点,蓝玉心中那丝杀意便烟消云散。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杀机浮现的那一刻,轮椅上的朱元璋,眼皮微微动了一下。

那股一闪而逝的杀气,何等熟悉。

他这一辈子,就是在这种杀气里摸爬滚打出来的。

朱元璋甚至不用回头,就知道是蓝玉动了心思。

但他不在乎。

他了解蓝玉,更自认为了解自己的儿子朱桂。

蓝玉是头猛虎,但朱桂是那个能给他套上韁绳的人。

只要朱桂不想他死,蓝玉就不敢动手。

所以,他稳如泰山,心中甚至没有泛起一点波澜,只是对接下来要看到的一切,更加期待了。

队伍一路南行,很快便进入了原先暹罗国的腹地。

越往南走,沐春心中的震惊就越是无以復加。

他原以为,刚刚经歷过战火的土地,必然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百姓流离失所。

可他看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

道路。

宽阔平坦的道路,用碎石和黄土夯实,一直延伸到视线的尽头。

每隔一段距离,就有穿著夏国制服的士兵和民夫在维护路面,保证大军和商队的通行。

这等规模的驰道,在大明境內。

也只有通往京城和几个重要军镇的官道才能比擬。

城镇亦然。

他们路过几座被战火摧毁的城池,但城池的废墟旁,一座座崭新的城市正在拔地而起。

数不清的汉人百姓,说著南腔北调的口音,正热火朝天地劳作著。

烧砖,伐木,搭建屋舍。

这些人脸上没有丝毫被迫劳役的愁苦,反而洋溢著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沐春拦住一名正在喝水的工匠,问他是从何处而来。

那工匠抹了抹嘴,咧嘴一笑,露出一口黄牙,操著一口浓重的山东口音说道:“俺是登州府的,家里地少,活不下去。听说琼王殿下…哦不,现在是陛下了,在南边招人,来这里不光管饭,干活还给发钱,分田地,俺就跟著同乡过来了。这位军爷,你是不知道,这里的地,那叫一个肥啊,水稻一年能种三回!比在老家种一辈子地都强!”

沐春听得心头剧震。

分田,发钱,一年三熟。

这三个词,对於那些在大明內卷到极致,一辈子都为几亩薄田挣扎的农民来说,是何等巨大的诱惑。

朱桂是如何在短短几年內,將这么多汉人吸引到这片蛮荒之地的。

他给的,是活路,是希望。

朱元璋也听到了那工匠的话,他没有出声,只是默默地看著那些忙碌的身影,眼神晦暗不明。

他治下的大明,以农为本,他自认已经將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

可为何,还是有这么多百姓,愿意背井离乡,跑到这瘴气瀰漫的南洋来?

或许,这天下,比他想像的要大得多。

或许,他给百姓的,还远远不够。

......

几天后,队伍抵达了原安南国的南部海岸。

一座巨大的港口城市,出现在眾人眼前。

看到这座城市的第一眼,即便是见多识广的沐春,也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太大了。

太繁华了。

他们眼前的,根本不像是一座刚刚建立的城市。

巨大的石砌码头一字排开,延伸出海面足有数里之遥。

码头上,不计其数用木材搭建的起重设备正在忙碌地装卸著货物。

成百上千艘大小不一的船只停泊在港湾里,桅杆如林,遮天蔽日。

其中既有大明样式的福船。

也有船型奇特的西洋船和南洋本地的商船。

不同肤色、不同服饰的人们在码头上川流不息,操著各种听不懂的语言,討价还价。

空气中瀰漫著海水,鱼腥,香料和汗水的混合味道,充满了勃勃生机。

“这里……这里原先只是一个小渔村。”

沐春喃喃自语,他手中的堪舆图上,明確地標记著这一点。

这才多久时间?就能把一个渔村,建成一个能容纳数十万人口。

吞吐量堪比大明泉州港的巨型城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