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勤学好问(1/2)

三人精神一振,这才是今日求教的核心所在,因此无不凝神静听。

“主持本次府试的,乃是新任知府周文博。”李琮说到这时却是不自觉的压低了声音。

“周知府乃是成化八年进士,曾为庶吉士,不但学问渊博,为人也颇为清正,但並非迂腐之人。其为政之道,尤重『实学』与『实效』。”

“实学?”张昶轻声疑问。

“不错……周知府不喜空谈性理、堆砌辞藻之文。他常言:『学问当於国计民生处著眼,文章当为经世济民而作。』

故其衡文,首重內容充实、见解独到,尤其看重对经史大义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以及策论中对於地方民情、朝廷大政的洞察与切实可行的建议。文采斐然固然好,但若內容空泛,必难入其法眼。”

“再者,周大人极为注重书法。並非要求人人皆如书法大家,但务必端整严谨,一笔不苟。若是字跡潦草,纵文章尚可,亦会大打折扣。此节务必牢记。”

李琮说著,从书案旁的一个紫檀木匣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份略显陈旧的手稿。”

“此乃周知府当年参加会试时所作的一篇经义文章,我费了些心思才抄录得来。

你三人可轮流观览,细心揣摩其文章风格、理路脉络、遣词造句之特点。切记,观其神韵,学其精髓。

不过你三人要注意,不可徒摹其形,更不可死记硬背,企图押题。若被识破,反为不美。”

三人闻言,皆是激动不已。能得阅考官当年的应试文章,简直是窥得了重要的方向標。

三人道了声谢,迫不及待的上前恭读起那篇文章。

周文博的文章题目是《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张云看得最为仔细。但见周知府的文章,破题稳健,立论宏大而根基扎实。

全文紧紧围绕“天道之诚”与“人道思诚”展开,引经据典恰到好处,无一字无来歷,却又浑然天成,毫无窒碍。

说理层层递进,深刻透闢,尤其强调“思诚”並非空悬於心,必须体现於“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之中,与李琮方才所说的“实学”、“实效”完全吻合。

文章语言也是质朴刚健,气韵沉雄,自有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

“真乃大家手笔!”张云心中暗赞,將其文章特点、气韵深深记於脑中。

待三人都阅览完毕,李琮並未將文章收回,而是连同匣子一起送给了三人。

“多谢教諭!”

李琮摆了摆手道:“府试虽以知府为主,但同考官亦各有偏好。

不过总体而言,务实、严谨、有物,总是不会错的。

经义题务必紧扣朱注,不可妄发新奇之论;策论题则需视野开阔,见解务实,切忌夸夸其谈。

此外,近来朝中关於西北边患、漕运改革议论颇多,你等可多加留意,或於策论中有所涉及。”

“多谢教諭悉心指点!”三人再次起身拜谢,心中一下子豁亮了许多。

李琮捋须沉吟片刻,目光却是转向张云,道:“云哥儿,你既为案首,期望自然更高。既已来了县城,不妨去拜见一下县尊。

县尊对你青睞有加,且他於府试、院试关窍,乃至上官喜好,知之更深。若能得他片言指点,胜过你闭门苦读多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