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两地之爭(2/2)

苏洵年少时不学无术,其外祖看不过去遂接苏试苏辙居於己家。

乃至后来苏軾、苏辙少年时亦常居青神外家,读书於青神中岩书院,师从青神名儒刘巨,青神瑞草桥畔,至今尚有苏氏遗蹟!如何算不得青神人?”

“荒谬!祖籍、出生地皆在眉县,岂因居於外家与读书之地在青神便算青神人?照此说法,天下学子皆可算其就读书院所在地之人了?”

“血脉相连,文脉相承!青神於三苏成长至关重要,如何不算?”

“强词夺理!三苏之名,冠绝古今,乃我眉县千年文运所钟!”

“分明是我青神山水人文滋养!”

两拨人顿时吵作一团,爭得不可开交。

一方坚持籍贯出生地为根本,另一方则强调成长教育与文化薰陶的重要性,双方都引据一些地方志或诗文中的模糊记载,力图证明自己的观点,场面一时颇为热闹。

张云在一旁听得暗自好笑又感慨。这些学子考前紧张,藉此爭论发泄情绪、炫耀才学也是常情。

而关於名人籍贯的爭论,古今皆然,无非是乡土情结与文化自豪感的体现罢了。

他低声对李廷道:“表哥,看来这府案首之爭,不仅关乎个人才学,还牵动著青神、眉两县的文名之爭啊。”

李廷笑道:“正是如此。每届府试、院试,乃至乡试,各地学子都希望能为本县爭光。这夏、李二人,压力想必也不小。”

他顿了顿,看向张云,意味深长地低声道:“不过,云哥儿,你亦是案首,未必没有一爭之力。周知府衡文,或许更看重文章本身。”

张云微微一笑,並未接话。他心中记著李琮和林语堂的提点,深知文章需符合知府偏好,且需自身实力过硬。这些爭论,听之即可,无需参与。

又看了一会儿,见那爭论一时半会儿不会停歇,且话题已从案首之爭完全偏到了籍贯之爭上,李廷便道:“好了,考场位置已熟悉,此地嘈杂,不如回去好生休息,养精蓄锐,以备明日之战。”

张云等人都点头称是,几人不再理会那群仍在爭论不休的书生,悄然离开了府学宫门外。

回到李廷宅中,王恕问起所见所闻,张昶抢著將方才的爭论学说了一遍。

王恕听罢,捻须淡淡道:“案首谁属,非口舌可爭,乃文章而定。至於三苏归属,”

他顿了顿道,“苏洵《族谱》自云『眉州眉县人』,此乃铁证。然其与青神程氏联姻,苏軾兄弟少年时居於外祖家,且於青神读书求学亦是事实。

文豪之成,非一地之功,乃天地钟灵、家学师承、个人悟性共同造就。爭其为何处人,已落了下乘,不如细读其文章,感悟其精神。尔等明日入场,当心思澄明,勿被这些外物所扰。”

“学生受教。”三人齐声应道。

是夜,张云早早沐浴更衣,將考篮內的笔墨砚台、蜡烛食物等一一检查妥当,又默默將经义要点、策论思路在脑中过了一遍,方才沉沉睡去。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明日府试,便是检验这数月以来所有努力与准备的时刻。

窗外,嘉定府的夜空繁星点点,似乎也在静待著明日即將拉开序幕的文墨之爭。而张云的心中,唯有平静与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