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往后创造的財富不可估量(2/2)

梁泽表示,石材铺小道路过於浪费,可以用青砖铺道,青砖也非常的耐用,甚至適合铺在地面。

只是这一个月来,银子基本用在应天大道跟上元大道,买青砖的钱不够。

百姓们听说后也有些失望,他们捐钱也不够啊,可是看到阔气的县道后,纷纷找他们的里长,希望能向县尊传达他们的愿望。

六月初的晚上,上元的里长跟甲长们,喝光了梁泽三壶茶水后,主动说出目的。

希望上元县的所有道路,都能铺上青石或者青砖。

梁泽道:“青砖需要的数量是极大的,並不是一块两块,也没有人愿意捐这么多砖,又不是傻子。”

几个里长坐在院子里,被夏风吹的头脑一热,其中几个居然提议起自己动手造砖。

明朝的砖在永乐到万历朝达到顶峰,甚至故宫的地砖,经歷了百年的风雨,质量依旧很好。

梁泽对於这个提议不惊讶,应天府城墙的城砖就是选用长江流域的黏土。

明朝最大的官窑,后世发现在棲霞山的附近。当地官窑村南部的山岗发现明代中后期的窑址十三座,出土的城砖带有应天府,上元县等铭文。

目前上元县附近的官窑村还没有建立砖窑厂。

洪武朝现在的砖窑厂基本都是沿著城墙和长江建立的,方便用来修建城墙,而且许多砖居然是袁州府宜春县的城砖。

永乐朝的时候,许多砖用的是临清的贡砖。

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大量修建边墙,砖瓦技术突飞猛进。

而官窑村南部的山岗,基本属於上元县管辖,这地方到了明中后期到清朝才陆续建立官窑砖厂。

如果真的要铺上元县大大小小的城道,乡道,梁泽觉得可以试一试百姓们提议的自己烧砖。

能提出烧砖,肯定是有百姓擅长烧砖手艺,梁泽问过几个里长,上元县一堆懂烧砖的匠户。

连夜,几个里长就带来他们治下烧砖最好的工匠。

一个叫宋南山,另外一个叫杨和平,都是之前在官窑里面干活的,后来因为被其他匠户拉关係顶替后,回了家做零活。

明朝最不缺的就是工匠,而且还是不会轻易冒名的工匠,经验都是父子相传的,不会藏私。

说到自己烧砖,宋南山跟杨和平很是激动,表示他们愿意把这把子力气放在大家想要的砖路上。

工匠有,现在就是建窑,天亮以后,几个里长带著懂烧砖,会选地的工匠去梁泽说的官窑村南岗勘察。

查看过当地的土质,以及交通之后,宋南山跟杨和平一致认为这里的土十分適合烧砖。

工匠有了,百姓愿意出力,梁泽愿意钱建窑厂,但隨著工匠勘察结束以后,他们留给梁泽一个最难的问题。

就是这官窑村南部適合建砖窑的山头不是百姓的,也不属於官府的土地,而属於京城的王公贵族或者乡绅富户。

这样的话,梁泽觉得,就要先知道山头土地是谁的,需要买下山头来建造发展后世的十三个砖窑,完全进行开发。

山头值得买,如果能把它建成窑厂,往后创造的財富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