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共主(1/2)

刘子敬一觉醒来,发现天色渐黑,“好傢伙,一觉到晚上了。唉,真是受不了这傢伙。”

“夫君,你睡了整整两天,这是第三天的晚上了。”

董小宛端著一个托盘进来,上面是她秘制的九洗豆豉、六蒸红腐乳、笋、蕨两样小咸菜,外加一碗皮蛋瘦肉粥。

“夫君你饿坏了吧?这个时候先不要吃硬食,喝碗粥补一补,出去溜达消食后,贱妾再给你上正菜。”

有个食神小妾是男人最大的幸福,刘子敬喝粥喝了个六分饱,伸伸懒腰,“小宛,什么时候你钻研下菜里放辣椒,就圆满了。”

“什么是辣椒?”

“啥?现在还没有么?那种红红的,尖尖的——”

“你说番椒啊,山东那边叫秦椒,从倭国辗转传过来的,听说来自吕宋。那东西不是盆栽观赏的么?你確定能吃?”

刘子敬点点头,“我確定。”

“那就好,我这就叫人去找,多买点,咱们自己也种。一定能钻研出新的菜式来。”

看董小宛坚定自信的样子,刘子敬偷著乐。

咳咳,看来自己不但品尝到了苏菜创始人的手艺,还很可能培养出第一个湘菜大师……別问我上辈子哪儿人,辣椒绝对是我的心头好。

天色黄昏,新冒府掛起了一串串灯笼。昏黄的灯光下,晚风轻吹,耳边是轻轻的波涛声。

刘子敬出去散步消食,身边有董小宛这个超级美女相陪,心情好得一比。

一回头,身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悄没声地跟上来四个双枪红衣女护卫,只是不见了红娘子。

咦?自己的红衣护卫有了新打扮?

四个女兵胸前都多了一朵小红。嗯,不错,挺好看,这样的美女护卫,符合我风流才子的人设。

州牧官衙威严而不秀美,刘子敬打算出门溜达溜达。刚走到门口,只见一个少年迎面进门,身后亦步亦趋,跟著大个子李护院。

少年见到刘子敬躬身行礼,“见过父亲大人。”

刘子敬想了半天,才想起来这是冒辟疆的长子冒嘉穗,九岁了。这是没在家里读书,让李护院陪著出去玩了?

玩玩也好,现在没有理科课程,小孩子的功课也不重,刘子敬也没有让他將来一定要考举人的意思。

冒家后人基因传承优秀,脑瓜子好,不用怎么努力也是才子。一直传到现代的冒广生,依旧是往来无白丁的大学问家。

刘子敬摆摆手让孩子自己回去,忽然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冒嘉穗胸前,也戴了一朵小红。

“这是什么玩意?难道是济州岛这边的风俗?”

冒嘉穗小胸脯一挺,“爹,我给你长脸了,在社学只听了一次刑姨的课,就懂得了她讲的基本道理,通过了考试,已经成功入了红会了。”

刘子敬愕然,“啥?社学是什么玩意?还有,刑姨?是指红娘子么?她开始给人讲课了?红会是什么东东?那不应该是洪门在嘉峪关外的组织么,现在就有了?”

董小宛皱了皱眉头,夫君年初那次高烧看来真是烧得不轻,社学是啥都不知道了?好在才学仍在……

“夫君,社学可是大明给孩童发蒙的地方。太祖承元制,下旨规定五十户必须建一座社学。”

“大明所有十五岁以下下子民,都要读《孝敬》、《小学》、《大学》、《论语》、《孟子》,至少要能读懂官府文告、律令,还要学习算数,便於谋生。”

“太祖对苦出身的百姓异常关照,不许有一个不识字的。大元的时候,苏州有130多所社学,到了洪武初年,一次就建成了737所。”

“就是刑姐姐,当年也是读过社学的。不然怎么能从夫君那里学到洪门的传承,创立红会?”

涨学问了啊,原来明朝就有义务教育,还是朱元璋亲自抓的,太祖威武!

看来,我来得是时候啊,明朝的老百姓居然都是文化人,给了我一个建设新世界的好基础。那就更不能让满清接下大明江山,胡搞瞎搞,降低人口素质了……

能读懂四书里的三部,少说也是初中水平了。这制度还是元朝建的,就是说,元朝其实也不是一无是处,只不过元朝普及义务教育的力度没有明朝的力度大罢了……

原来明朝没有文盲,教育水平绝对的世界领先。话说为啥到了清朝,识字率会一下子降到0.7%了呢?小族临大国,愚民政策害人啊。

嗯,这个红会是红娘子刚刚创建的,跟我记忆中那个不是一回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