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鯽鱼效应(2/2)

逃入城里的城外难民也是有区別的。一少半其实是自耕农,只不过把地掛在有功名的士绅家,跟士绅瓜分省下的赋税。

剩下的一多半是纯粹的贫农、僱农,这些人没有牵掛,听说长平公主那边一路管吃管住,到地方分田分牛,立刻动心了。

反正也是一无所有,跟黄侯爷走可比自己逃难靠谱多了,二十亩水田一头牛啊,这可是自己梦想已久的。

所以,这第一批移民不是被满清嚇走的,而是被移民待遇吸引走的。

明朝有户口制度,平时为了保证土地有人耕种,官府会阻止贫民们流动。现在官府不管了,还支持,无產者无畏,最具有冒险精神。

第一批贫民上船,马上就吃饱了饭。立刻有人跑回城呼朋唤友。看著涌向东城门的人流渐涨,刘子敬终於鬆了口气。

他要的就是人口,贫富无所谓,现在象林县不大缺读书人,穷人去一样欢迎。

刘子敬的舰队粮食管够,这得谢谢德川家光。

刘子敬在倭国炒米,囤积了四百万石粮食。成功搞没了外样大名后,本来打算把米还回去,结果德川家抠门,只买回去了一半。

几百万倭国人节衣缩食,只靠一半的口粮吊命的结果,是济州岛上粮食堆积如山——刘子敬这次大移民粮食丰足得过剩了。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次试验,研究鯽鱼群在水里的行动规律。

最后发现没有规律,偶然的机会一条鯽鱼隨机游向一个方向,其他的鯽鱼就跟进,然后隨机觅食。

进一步的研究是科学家切除了一条鯽鱼的大脑。鱼的脑子没啥大用,切了也没死,倒是开始乱窜。

於是,这条没脑子的鱼就成了鱼群的头鱼,带著眾鯽鱼到处乱游。

人类比鯽鱼高级得多,不过呢,从眾隨大流的心態是一样的。

呜嚷呜嚷逃走的难民增加了城里老百姓的恐慌,很快,家里有女儿的小商小贩们,也赶著驴车,推著小车加入了移民队伍。

这个年代,几乎没有真正军纪严明的军队,唯一军纪严明的三千人是李岩的老营。现在两千在济州岛看堆,一千在扬州城东门外布防。

即使满清真的要收取人心,征服者能达到高杰的“官军”军纪水平就不错了。大军进城,適当的劫掠杀戮也是难免的,女儿也是危险的。

小商小贩在哪儿不是当?反正我没地无牵无掛,到地方了还能分田分牛有了资產,索性逃难去也。

大运河扬州段河面宽阔,军舰停在河心维持武力震慑,货船一艘艘靠岸,难民装满一艘即停即走,很快形成了固定流程。

从象林县赶来的方以智带著二百新培训的天地会骨干,三百徵调的天地会士子在码头分流,將难民转运工作组织得井井有条。

黄侯爷带来了这么多读书人当官的,移民程序如此官方且有序,让移民们的信心大增。

刘子敬坐镇东关城楼,看著大批难民涌向码头,內心压力不断减少,城里的人每走一个,就少一个无辜冤魂啊。

人流持续了三天,夜里也有人打著火把出城,城里一下子空了不少。

隨著城里变得萧条,士绅富户们的心態也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

他们依旧坚信满清治理天下需要士绅的配合,但他们不能保证自己是不是城破后那个倒霉被抢的。

於是在第三天头上,终於有衣著华丽的富人和牛车、马车出现在了移民队伍里。

这都是富人们的次子或庶子,带著一部分浮財,被家族派出来做备份香火的,多方投注一直是世家们的常规做法。

倒是那些投效土地给士绅的自耕农们,反而没有加入难民队伍的。

第三天早上,逃难的人流变得稀少,大概有一半的城中百姓被疏散,大部分都是贫僱农和小商贩,剩下的都是铁了心不想走的了。

“轰!轰轰!轰!”

农历四月二十四,城西忽然爆发出惊天动地的炮声,听声响足足有二百多门红衣大炮齐射,满清大军的攻城终於开始了。

红娘子拉拉刘子敬的袍袖,“咱们走吧,剩下的咱们强迫不了,凭天由命吧。”

刘子敬点头,沿马道下了吃睡了三天两夜的东关城楼,却没有出城,“走,去西城门,我要把史可法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