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站在伟人的肩膀上(1/2)

“卜算子”源於占卜术语。

由卖卜算命者吟唱的小曲经民间流传、文人转变,其调式被词人吸纳,並改编为词体。

据《填词名解》,唐骆宾王诗好用数名,人称为『卜算子』,词取以为名。

词调之始,则可追溯至北宋初年的张先词人大家,而后,黄庭坚、苏軾等以此体为通用之体,受到后世词人的青睞。

以南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名篇代表作。

“驛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之词,爱国主义也。

本书首发 101 看书网体验棒,??????????????????.??????超讚 ,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然,其意境多忧伤、悲观、寂寞,入孤芳自赏的意境。

而方仲永所借用的这首词则是其作者反用陆游同调同题词意,进而创作出新篇咏物词,以此来抒发积极乐观、奋发有为、大公无私的革命情怀。

眼下的北宋,正如日后范仲淹所言,“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因而,陆游的词,意境便显得有些突兀了。

这种大环境,反而十分適合那积极乐观的思想。

这便是方仲永没有选择陆游词的原因。

此词一经咏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易读,易懂,朗朗上口使得周遭秀才们很快便记住这首脱颖而出的咏梅词。

他们反覆念著吟著,每一人皆能够品出不一样的意境来。

所运用的擬人手法,更是博得在场读书人的喜爱,舆论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纷纷对方仲永的咏梅词讚不绝口。

吴芮动容了,他听著梅尧臣所吟诵的咏梅词,不可置信的看著方仲永,暗道“好一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枝俏”,如此清新脱俗的咏梅词他还是头一遭得闻,不过,他心头却浮起疑惑来,眼下方仲永的文採为何与去年判若两人呢?

旋即又想,如此一来那首“墙角数枝梅”或有可能是方仲永所作而非那刘金河,若真如此,难不成去年方仲永是在故意藏拙?

席上,梅芳燕抿著嘴唇,那句“她在丛中笑”竟是令她失了神。

她?

是指白鸽仙使么?

梅芳燕不可遏制地联想起方仲永口中的故事,无比肯定方仲永词中的“她”,指的是白鸽姐妹。

在梅芳燕品来,这首词应是为“咏白鸽仙使”而创作的,她更愿意接受这是白鸽仙使无私奉献,后化为梅林,在看到这方盛世后笑逐顏开的意境。

游离於意境之中,梅芳燕显得含情脉脉,她那柔和又炙热的目光紧紧嵌在方仲永身上。

而同时进入此意境的,绝不止梅芳燕一人,吴琼也是如此。

在场熟知梅灵寺奇闻的小娘子们,亦以为如此,並一改轻蔑目光。

甚至有一位小娘子,以为那个“她”是在咏自己,登时心怒放,挤过人群想要与方仲永来一个亲密接触,却被眼疾手快的吴琼给推了回去。

“梅兄,你看这词是妙词,这字也是妙字呀!”

从震撼中晃过神来的苏舜钦,指了指桑皮纸上的字跡,不可思议道。

梅尧臣被这么一点,方从咏梅意境中抽回神来,方才他的注意力皆被这首咏梅词的意境所吸引,竟是忽略了这一手好字!

“奇也,妙也!线条细若游丝却骨力充盈,运笔迅疾如刀刻。”

“至瘦而不失其肉,锋芒毕露,此种字体颇初唐四大家的书法,却又更胜一筹!”

二人再一次陷入震撼之中,梅尧臣捧起桑皮纸,久久不愿放下。

只见横画收笔带鉤,竖画收笔顿点,撇画形似匕首,捺画如切刀劈出,竖鉤细长內敛,转折处藏锋与露锋痕跡刻意保留,形成“顿角分明“的几何化视觉效果。

“方小郎,如此赏心悦目的字体,可有什么说法?”

“梅先生,此字体为一故人所创,名曰:瘦金体,是杂糅唐初四大家的书法改良而来,学生偶然见得后便痴迷上了,苦练数载终有小成,算是献丑了。”

看著陷入震撼之中的“苏梅”,方仲永庆幸自己自小好“笔墨”,犹喜宋徽宗的“瘦金体”,虽说笔力不及宋徽宗,却已足够震撼当下的文人了。

“竟还有高人?高人现居於何处?可有什么名號?”

梅尧臣一时兴起,眼前这小有所成的“瘦金体”已令他足够震撼了,不成想,还有高手?

他自是要探寻一二的,他想著,如若这位高人居於金溪,他不妨留下来拜师潜心练上数载,如此赏心悦目的“瘦金体”,他已是眼馋得不行了。

“……”

方仲永半张著嘴,有些无语,心想,还真就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门,净问些令人难以启齿的问题。

“梅先生,这位故人名曰:赵佶。”

“赵佶?”

梅尧臣怔了怔,竟是赵姓,难道是皇亲国戚?

思索片刻却了无头绪,记忆里是查无此人的。

“这位赵大家现居於何处?方小郎可否为梅某引荐一番?”

“……”

“梅先生,恐怕不太方便……”

“这是为何?”

“故人去了北朝五国城,並不在国內啊!”

“竟是如此,倒是可惜了。”

梅尧臣轻嘆一声,如同错过什么弥足珍贵之物,显得十分沮丧。

“梅兄,且看这处词末。”

苏舜钦则一直盯著桑皮纸上的一撇一捺,暗道好字体的同时,又发现词末处总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符號,於是便抬手指了指,以此来引起梅尧臣的注意。

梅尧臣还沉浸於沮丧中,被苏舜钦这么一提醒,这才將注意力转到词句末端。

“嘶……这小蝌蚪、小豆子……”

梅尧臣细细琢磨著,旋即拍了拍自己的额头,似乎有所顿悟。

“子美,这些符號皆处於断句的风口上,莫非行的断句之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