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大宋官途(1/2)

方仲永頷首,王安石之言与他不谋而合,若能儘快推动“古文运动”,鼓励文人创作有思想深度且能抨击社会问题的好文章,以此来替代粉饰太平的駢文,文人风气正本朔源,相信对“更张之事”是有巨大助力的。

正所谓谁掌握了思想载体,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听到禁绝“西崑体”的言论,肥胖官人方要开口表示支持,哪知“小阁”外进来一壮汉,其腰间掛著手刀,目露凶光,只见其三步並作两步,去到那肥胖官人耳畔轻语,隨后快步离开。

那肥胖官人则起身告辞道:“今夜閒谈甚欢,汝等少年真令庞某刮目相看,还有柳大家的浴足词,当真妙也!可惜庞某还有要务在身不便久留,后会有期。”

言毕,那肥胖官人双手扶著玉树腰带,大踏步而去。

“小阁”內,柳永见茶汤已冷,便使艺伎重新换来热茶汤,浴足接著进行。

“方才那庞官人一听钱老东西吐了血,眼珠差些快跌出眼眶,柳兄我当初听得此事,也是如此震撼的。”

柳永舒舒服服躺在太师椅上,朝方仲永竖起了大拇指,“你呀!才华横溢便也罢了,朝堂政务也能瞭然於胸,胆量气魄又足,柳兄今夜把话撂这,不消几年定能躋身中书门下。”

方仲永感受著足下传来的温柔,笑道:“还不是柳兄你夸大其词,哪有人能吐血如喷泉,染出数丈远?

再者,论胆魄,哪有柳兄当年足呢?

您可是当著真宗皇帝面,填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啊!”

说著,顿了顿,再道:“官途之事,柳兄未免过於乐观,哪怕是那临川神童——晏殊,也得耗费十八年之久才得躋身中书门下,不消几年只怕是还被那『科举』拦路虎拦著呢!”

在北宋,能躋身中书门下者皆为人中翘楚,这意味著得以进入朝廷的权力中枢,一旦成功拜相便能躋身决策层,可说是所有文人政客的终极目標,竞爭不可谓不激烈。

正常途径下,一个学子想通过科举一步步踏入朝廷的权力中枢是极其困难的,第一步起码得夺得一甲进士才有这个可能性。

而一甲及第者大概率会被宰相或当朝权贵“榜下抓婿”,如此一来便能吃上老丈人的官场资源,可直接被保举参与“馆阁”考试,若能顺利通过考试並授予“馆职”,也就平步青云了。

譬如欧阳修、司马光、蔡襄等皆以馆阁校堪起步,再一步步通过考试升任校理,要么入史馆修史书,要么去大理寺干上几年,最省事的则是给皇帝做知制誥,然后再踏入朝廷权力中枢。

在两宋,有七成以上的宰相有过馆阁履歷,可以说,一旦通过“馆阁”考试,几乎等同於一只脚踏入相位之中,而另一只脚能否踏进去则取决於个人考试能力、政治嗅觉与派系站队。

考不上“馆阁”也没关係,以老丈人的能量谋求一个京官並不难,来年接著考便是了......

倘若取得二甲进士,那可差点意思,虽说也会被“榜下抓婿”,但老丈人的能量比一甲进士那边是没得比的,顶多钱帮忙疏通一下官场,看能不能外放去个好地方歷练个三年五载,若能以政绩混上一个回京参加“馆阁”考试的资格,说不定还有入朝为官的机会,混不上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三甲进士的话,能混个偏僻的地方编制就不错了,更多时候朝廷都是让回家等消息,有的人一等就是十几年......

当然,也並非全无翻身机会,朝廷会不定期进行制科考试,譬如“茂才异等科”、“贤良方正科”,只需拥有进士功名者皆可报考,平民则需要三品大员以上的重臣举荐才有机会报考。

从“阁试”初试,再到殿试,若取得官家赏识,则可逆袭官场,譬如张方平、苏軾、苏辙、吴育等人,皆举於制科。

制科考试有一个好处,那帮一甲进士“学霸”大抵正忙於准备“馆阁”考试。却有一个坏处,那便是制科的殿试录取率极低,通常仅录取数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