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猜忌(1/2)

方仲永跟在蔡襄身后迈入祠內,里边雕樑画栋。

神台之后,一道拱门幽深似井,穿门而入,便是盘山栈道,依崖凿出,凌虚而悬,脚下千仞绝壁,云气翻涌如潮。

忽见一只孤鸟掠空而去,羽翼划破晨靄,直坠山下。

他垂头去看,只见山道人潮如龙,心下一震。

“这游山……真壮观啊。”他轻嘆,额角微汗,“可惜我体力不支,不能隨眾同乐。”

方仲永眺望著山下一派热闹景象,有感而发。

蔡襄回首一笑,眉目清朗:“高处俯瞰,万象归眼。一山烟火,万家融融,尽在眼下。游者得趣,观者得势——不是么?”

话音落时,山风骤起,吹动他幞头两角,黑纱轻扬,宛若振翅欲飞。

“蔡兄好见解。”

二人並肩而行,言语渐深。

明明初识不过两日,身份更是天差地別——一个是名门之后、朝廷新贵;一个只是乡野少年、籍籍无名。可偏偏谈吐相契,如旧友重逢,竟无一丝隔阂。

“今儿斋堂內不见蔡兄你,一问才知是隨庞漕司的仪仗进山去了,那会天还未亮透,至於如此赶么?”

蔡襄摇头,目光远眺:“非也。《条法事类》有载:漕司出行,仪仗不得少於五十人,沿途百姓须迴避三丈。凤凰山道窄如羊肠,若待日出人聚,必致拥堵践踏。庞公仁心,为免扰民,故五更启程,悄然入山。”

方仲永听著,暗自给庞籍点了个赞,喃喃道:“这才是百姓的好官嘛,哪像那个蔡伯俙,摆官威倒是有一套。”

哪知山中空灵,喃喃自语还是传到蔡襄耳中,蔡襄先是顿住脚步,旋即转身,交角襥头一晃,凝重道:“方小郎,你既知蔡伯俙,当引以为戒,莫要成为下一个蔡伯俙。”

方仲永见状急忙顿住脚步,一见蔡襄转身间摆出一副凝重神色,暗道不好,以为是要出言责备,哪知却是在告诫自己“不要成为下一个蔡伯俙”。

一怔、很疑惑。

蔡襄胞弟对蔡伯俙可谓推崇备至,在山下时更是与吴生爭得面红耳赤,受不得旁人指摘蔡伯俙半点不好,妥妥的脑残粉。

蔡襄与之相差不过两岁,几乎在相同环境下成长,却把蔡伯俙当成反面教材,著实出乎方仲永的意料。

“蔡兄,此言......何意?”

蔡襄背著手转身,边走边道:“你是否觉得当下的蔡伯俙才名冠世、风光无限?”

“是。”

“你是否觉得他能位极人臣、青史留名?”

“不,他做不到。”

“呃......”

蔡襄脚步再次顿住,本以为方仲永会答“是”,却被一句“不,他做不到”打乱了思绪,准备好的说辞也卡在喉中,有些难受。

在蔡襄看来,方仲永识得蔡伯俙是很稀鬆寻常的事,几年前,蔡伯俙的名气一度盖过晏殊一头,在江南、两浙、福建各地,蔡伯俙的神童事跡早已家喻户晓。

当下,对於蔡伯俙的传言皆以吹嘘为主,更有“今为一州长,明为辅国臣”的言论甚囂尘上,方仲永若以传闻识蔡伯俙,不应该认为蔡伯俙能够平步青云?

倘若方仲永答“是”,蔡襄会用严肃的口吻道:“两年前入『梅鹤书会』时,曾听范会首言及拒绝过蔡伯俙入会,称其心术不正,巧言令色,欺上瞒下,若放之仕途,必为祸国之蠹,可惜了这身好才华。

你须自省,勿要重蹈覆辙。”

可方仲永答的是“不,他做不到”,这话让蔡襄没法接。

“方小郎,你了解蔡伯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