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吾道(1/2)

陈子壮站起身,先向孔子像行礼,然后转身面向眾人,声音洪亮:“今天承蒙各位来到琼林书院,子壮深感荣幸。开门见山,我要讲的主题是《大学》中的第一要义——『格物致知』。这四个字,其实是诚意正心的基础。想要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如果离开这个根基,终究只会是空中楼阁,虚而不实!”

他直入主题,接著话锋一转,直指当下问题:“但看如今读书人,有的埋头文字考据,摘章寻句,一辈子钻研经书却不懂实际事务;有的空谈天道人性,故弄玄虚,说的都是飘在天上的话,与百姓生活毫无关係。这两种都偏离了圣人之学的正道,走入歧途,早已违背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这话一出,座中许多原本以为只是照本宣科的听眾顿觉耳目一新,也有几位保守的老学究微微皱起了眉头。

陈子壮继续说道:“当年阳明先生说『心外无物』,这个『物』不是指虚无的东西,而是天地间一切真实存在的事物。比如农民手中的农具,是什么材质?为什么做成那样的形状?耕地播种,力道怎么把握?这里面都藏著道理。工匠用绳墨取直,尺度如何把握?斧、凿、锯、刨,各有特性,又何尝不蕴含道理?甚至商人货物流通,士兵使用兵器,无不隱藏著不变的道理,等待人去深入研究。”

他环视全场,说道:“所谓格物,正是要人沉下心来观察这些实际的事物和现象,测量数据,亲手操作,反覆体验,从而总结规律,推究它们之间的联繫,弄懂其中的『为什么』。这才是格物的本义,绝不是关起门来静坐空想。”

许多年轻读书人,尤其是像张家玉这样出身普通的人,听得目光发亮。这些贴近现实生活的道理,他们原本有所体会,却从未听人如此清晰有力地將它们提升到圣学的高度。

“明白了事物的道理,才能致知。”陈子壮话锋一转,“但这个『知』不是为了知道而知道。阳明先生提倡『知行合一』,正是在警醒世人。『知』必须从格物的『行』中得到,最终也必须回归到『行』,通过『行』来验证,用於『行』,才是真知,才称得上实用。”

他以农业为例:“比如鼓励农耕,本是地方官员的职责。如果不知道土壤的肥瘦旱涝,不观察节气的变化,不分辨种子的优劣,不了解作物的习性,而空谈仁政重农,岂不是隔靴搔痒?只有实实在在地研究农事,获得真知,才能改良农具、兴修水利、选育良种,节省民力,增加產量。这样,才是真正的致知,才能真正造福百姓。”

讲堂內一时鸦雀无声。

这时,一位鬚髮皆白的老学者拄著拐杖站起来,声音洪亮:“陈翰林高论,老朽有疑问请教。圣人说『君子不器』,董仲舒也说『正其道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如今翰林推崇实用之学,劝读书人亲身从事琐碎实务,岂不是捨本逐末,將圣学降格为工匠技艺?”

全场目光立刻集中到老儒身上。几位保守人士微微点头,显然也有同样的顾虑。

陈子壮不慌不忙,恭敬行礼:“老先生所问,確实关係到学问的根本。孔子说『君子不器』,不是说君子不必了解器物,而是说君子不被器物所限制,能够通晓道理並运用它。就像善於驾车的人不是车,善於治国的人不是工匠,但必须懂得车辆的原理,明白工匠的方法,才能用人得当,治国有效。”

他引经据典,声音逐渐高昂:“《易经》说『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尚书》明確说『正德、利用、厚生』,三者同样重要。如果空谈道德而不顾百姓疾苦,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格物致知,正是要人通过事物探究道理,由具体器物通达天道,了解农具的製造而明白农耕的根本,察看兵器的利钝而领悟止戈为仁的道理。这不是贬低圣学,实在是弘扬正道的方法啊!”

老学者沉思片刻,又问:“就算如你所说,读书人整天埋头於工匠之事,哪还有时间研读诗书,修养心性?”

陈子壮含笑回答:“不是要读书人完全放弃诗书去专门从事百工。恰恰是要让读书人明白,诗书中的道理都是从百姓日常生活中来的,也应当回归到日常生活。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也是在亲手筑屋、种粮的过程中体会天理。所以说『不离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画前』。知行本来就是一体的,怎么能分成两截?”

一席话说得老学者抚须沉思,原先皱眉的几位儒者也陷入深思。座中的年轻读书人更是听得心潮澎湃,只觉得胸中鬱结顿时消散。

101看书 看书就来 101 看书网,??????????????????.??????超靠谱 全手打无错站

讲堂內的气氛越发严肃而活跃,思想交锋的火在空气中迸发。陈子壮趁势再说:“比如医道,如果不识药性,不辨脉象,空谈医理仁心,能治病救人吗?当年李时珍跋山涉水,亲尝百草,才写成《本草纲目》。这正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典范!如今我们讲学之余行医济民,不是为了博取名声,实在是想通过实践验证真知,让学问不至於悬在空中。”

讲学结束后,人群渐渐散去,但陈子壮並没有休息。

书院门外的空地上早已摆好几张长桌。一位坐堂老郎中正在陈邦彦、陈子升和几名略懂药理的僕人协助下,为闻讯赶来的乡民诊治头疼发热、腹泻风寒等常见小病。桌上摆放著许多分包好的普通草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